第210部分(第2/4 页)
发事端,估计刘守光真的宁肯把这两支军队交给契丹人来处理。
现在要裁撤一支军队也没那么简单,这些士卒基本上都是在军队里厮混了十年以上的老卒,而且很多都是父子兵、兄弟兵、家族兵,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若是要裁撤,稍微把握不好火候,就会引来哗变骚乱,所以刘守光才会将其移防到州这边来寻找机会。
不到下午,王邈就已经得到消息,第五军和第六军已经发生了两轮规模不算大,但是却很惨烈的火并。
两军在河间较场东门外分别出动了一个都在较场门口从开始的斗殴演变成为正式的战斗,一番火并下来,双方各自丢下了十多具尸体,让整个局面几乎要失控。
紧接着第二日一大早,自觉吃了亏的第五军一个营主动搦战,在第六军营寨外与第六军再度发生对峙进而演变成为战斗,这一仗下来伤亡过百,甚至到最后两军都全军出动,险些就要爆发为全面战争了。
王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在河间你能看到这样一幕,实在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卢龙军内部居然会因为钱粮保障而发生这样的内讧,这在其他藩阀中也许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在河朔地区却真的不鲜见。
本身河朔三镇军队内部就是派系林立,节度使往往都只能控制住自己的亲军牙兵,甚至牙兵都会逐渐尾大不掉,反过来决定节度使的命运,这种事情在唐末河朔地区是屡屡上演。
节度使为了确保自己地位往往是苛待不受信任的部队,甚至有意克扣粮饷,通过这种手段来促使军队战斗力逐渐虚弱,进而溃散,最终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
王邈也早就知道河朔三镇的局面十分恶劣,但是也只有深层次的接触到这些事实时,你才能知晓糟糕到什么程度。
为了本来就该发放到位的粮饷,同属卢龙军的两军就能正面开战,这种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无法相信。
王邈在河间城里呆了三日,河间城里的局面才慢慢平静下来,据说是节度使府来了一位掌书记,强行将这个事情压了下去。
但谁都知道,这件事情虽然强行压了下去,但是却没有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无他,节度使府发放的粮饷用度有限,除了牙军之外,其他诸军都是只能按照六成发放,甚至逐渐削减到四成。
哪怕引发了多次哗变骚乱,但是节度使府依然故我。
对于王邈来说这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
罗邺接到名剌的时候,脸上神色阴晴不定。
他听说过这个人,自己兄长在长安时就提到过此人,后来辞官回东光之后,自己回乡探亲,兄长又提及过他,称其胸怀大志,而且关键是原成德军节度使王后人。
现在成德军被张氏控制,但是王氏在成德军诸州颇有名望,只不过王氏家族几乎被张氏屠戮一空,所以根基已失,虽有影响,但是却难以改变大局了。
没想到这个家伙出现在这里,而且还是在第五军和第六军发生了冲突之后才来投贴。
说实话,罗邺也对眼前的形势腻歪透了,若不是考虑到下边还有一千多兄弟,他真的也想丢下这破摊子干脆回乡去了。
罗家在东光好歹也是望族大族,并不缺这一口饭吃,当初从军那也是冲着河朔三镇的雄兵悍将打出来的威风而来,没想到不过十来年,河朔三镇却沦落到这般境地,甚至连求个温饱都难以如愿了。
罗邺也知道这一次其实第六军输理,但是他也顾不得许多了,这一千多兄弟,还有他们背后的妻儿老小,都靠着这点儿粮饷,上个月节度使府那边名义上是要发六成粮饷,但是发来的米麦不但缺斤短两,而且钱银更是直接打了四折,而布帛更是没有。
问节度使府的支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说是要为第五军筹集粮饷,这个引子在当时就埋下了。
罗邺何尝不知道这是节度使府那边耍弄的手段,可是耍弄的手段你却无法破解。
就像人家说的,一块饼,就这么大,掰给你多点儿,别人自然就少了点儿,节度使府能拿出来的就这么多,一碗水端平的事情不可能有,那么谁战斗力强,谁人马多,谁嗓门儿大,自然就能多捞点儿。
所以在一得到第五军粮饷送到且比上月第六军所获更多时,火引子自然一点就燃了起来。
没有谁能够咽得下这口气,哪怕第五军还有两营骑军,而第六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