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宋骁飞说:“朝鲜那边我已经命唐绍仪管理,他经历过上次开化党人的政变,成熟了许多。一旦有什么事,学生还可以随时入朝,从烟台到汉城不过是四五天的时间。如今敌强我弱,办军校是国之大事,需要老师鼎力支持。一来,这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一职,须由老师这样有号召力的大人物担当,这样天下英才莫不来考;二来,办学还需要地皮。”
李鸿章说:“老夫可以挂职名誉校长,具体事务由你操办。地点嘛,你可以在老夫管辖的直隶地界任意挑选,保定和天津都可以。”
宋骁飞说:“学生以为天津为佳,天津靠海,有优良港口。到时如有需要,还可增设海军兵分校,将北洋水师学堂也纳入其中,为北洋水师训练虎狼之师,现在的北洋水师不足以威慑日本和泰西列强。”
李鸿章说:“你先拟一份详细的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和招募军士方案给老夫瞧一瞧,最好还能有练兵计划,越详细越好。另外,你毕竟还年轻,举荐你办军校的事,仅我一人之荐,朝堂上恐怕还会有些闲言碎语。你去找找两广总督刘坤一,他是湘军宿将,现在太后面前说话很有分量,你屡次击败日军和法军,查办胡雪岩一案,他对你印象不错。只要你可以说服刘坤一,把北洋武备学堂升级为北洋陆军军官学堂的事,老夫看可行!
宋骁飞道:“多谢恩师指点,学生即刻就去办。”
第二章 北洋三杰
世上大多数事情,站在一边看容易,真正去做就很难。
筹办中国的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宋骁飞深知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他在刘坤一面前夸下海口,只要陆军军官学校坚持二十年,中国必成强国,争取到了刘坤一的大力支持。加上李鸿章的力荐,朝廷批准宋骁飞到天津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李鸿章当名誉校长,宋骁飞任首任校长。
李鸿章给军官学校解决了天津的办学场地和聘请德国洋教官的问题,但宋骁飞很快发现一个问题,他的老部下大多都驻扎朝鲜,身边特缺既懂兵又能对他个人保持忠诚的军事人才。宋骁飞的想法,是把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变成自己的“黄埔军校”。
陆军军官学校在光绪十一年还是特别新鲜的事物,正如李鸿章所说,读书人都热衷科举,忙于立德、立言,士大夫更是耻于言兵,做着“以德服人”的春秋大梦,满清八旗子弟热衷的是到神机营这样的福利单位去养老,主动来找宋骁飞报名参加军校的人并不多。
宋骁飞这时想到了自己在陈州府结拜的兄弟徐世昌!徐世昌本来就天津人,光绪二年徐世昌得到宋骁飞的资助后,中了举人,后来经宋骁飞的引荐,拜访了翁同龢,光绪十年就中了进士,这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做的事情极其枯燥无聊,徐世昌当时正跟着被革掉军机大臣并且降了两级的李鸿藻混日子。领导不得志,下属就受气,一身才华的徐世昌每天上班上得很憋屈,一卷文书没整理好,就被李鸿藻一顿臭骂,他正想换个地方透透气,便借机出了翰林院,襄助宋骁飞办军校。
徐世昌果然足智多谋,见练兵人才短缺,建议宋骁飞可以把一些程序倒过来走,比如先在淮军中招揽一些下级军士,再给李鸿章写具体的建校筹划和练兵计划。宋骁飞便去请求李鸿章,以他的名义先在淮军中广贴告示,为陆官军校招人才,李鸿章同意了。这一则告示简单地注明了陆军军官学校的七大招兵条件:
一、双手平举能提起一百斤;
二、一个时辰能跑四十里;
三、身高五尺以上;
四、不抽大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去妓馆;
五、二十岁以上;
六、识字;
七、身体健壮,无疾病史。
这在当时其实是很高的条件了,体能方面暂且不说,仅识字一项,就把很多淮军挡在了门外,因为当时当兵的很多是文盲。也有的淮兵看了看,大字都认识,但还是摇头走开了,“这是什么烂学校,要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去妓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但也有一些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人,抓住了这一鱼跃龙门的大好机遇。
第一个来天津投奔宋骁飞的牛人是冯国璋,当时二十六岁,正在天津大沽口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其实冯国璋的祖上很牛,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再往上几辈就是朱元璋的开国勋臣冯胜,在八大功臣中排老三,尽管冯胜在晚年被朱元璋猜忌给干掉了,冯家到了晚清也还是村中大户,但到了冯国璋的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冯国璋七岁入私塾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