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谡�呱弦沧芩闶亲龀隽艘恍┓从Α�
大臣们认为金兵的入侵是宋徽宗在政治上的失误造成的,建议宋徽宗应先降罪己诏,进行一下深刻的自我批评,说不准可以挽回人心,一致对外,挽狂澜于既倒。宋徽宗现在也不管什么面子问题了,同意了这个意见。这个罪己诏在得到宋徽宗的认可后,于十二月二十日,正式颁告全国。
在这份“告全国人民自白书”中,宋徽宗开展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军事指挥不怎么样,但是检讨写得不错。诏书中说:“自登基以来,言路闭塞,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奸佞掌权,宵小得志,缙绅贤良之人,陷于元祐党籍中受到###,政治###,世风浇漓。赋敛苛重,生民之财日竭;戍役繁剧,君民不堪其忧。无益于国计民生之事甚多,侈靡已形成风气。国家的财源已经被挖殆尽,而谋利者还诛求不已,戍边的士兵衣食不继,而冗官冗将却坐享富贵。灾异屡屡出现,实乃上天示警,而朕不知悔悟;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而朕深居宫中,丝毫不知。追思过去的过错,悔之何及!”
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贪官污吏在法庭上的时候,可怜巴巴以泪洗面地说:“当上了领导之后,忽视了政治学习,忽视了组织上的谆谆教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希望组织上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继续当官,继续骑在人民的脖子上作威作福。”
如果不是金兵的疯狂入侵,眼看着宋朝的江山社稷就要丧于敌手,宋徽宗这样的昏君怎么也不会放下皇帝的架子承认自己的过失。在“自白书”中他总结得很全面,坦白地承认了二十五年来的胡作非为。如果不是面临外敌入侵,估计历史上对宋徽宗的评价也不是很低的,至少他统治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若不是他做了这番检讨,后代的人还真以为他一贯是“英明神武、算无遗策”的呢!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7)
当然,宋徽宗的这道罪己诏并非单纯向国人谢罪,是为了通过自我批评,把全国人民对自己统治的怨气转移到对金人的愤恨上去。他很清楚二十多年来做了多少不得人心的事,以前他统治稳固,春风得意,日子过得不错,他根本不想承认。
到如今大敌当前,危及到了自己的宝座,为了收拾人心,他不得不屈尊承认。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罪己诏,大多为皇帝的权宜之计,通过这种方式收回人心,救亡图存,延存国祚。因此,宋徽宗还在诏书中信誓旦旦地表示,号召人们上书言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且,号召天下的勤王之师前往东京汇集,准备与金兵一战。并且还答应,无论出身有多卑微,只要在未来的抗金战争中出力的,都可以加官晋爵,有大功劳的还可以拜为将相。
宋徽宗为了表示自己是认真悔过,并非敷衍搪塞,在痛心疾首一番之后,向人民承诺废弃所有的苛政:裁撤大晟府、行幸局、采石所、都茶场等压榨百姓的机关;罢花石纲;遣散朝庭闲散人员,削减宫廷用度以及侍从官;停止都城内外包括道观、宫观在内的大型土木工程;以前因为这些苛政强占的百姓的土地,都归还原来的佃户。总之,他把那些不得人心的弊政,一下子全部革除了。
宋徽宗这份临时抱佛脚的罪己诏,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还是有些作用的。至少是对以前自己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且号召全体人民进行抗战。这有点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德国法西斯开始进攻十天后,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也发表了极富号召力的广播讲话,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号召全体人民“捍卫自己的自由、自己的荣誉、自己的祖国”,并且表示相信“我们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趾高气扬的敌人很快就会相信这一点”。宋徽宗的这个罪己诏从后来的形势来看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这边宋徽宗忙着革除弊政,那边金兵可没有闲着,进入十二月下旬以后,金军快速通过了三镇,即将到黄河岸边,形势越发危急。北宋政府的君臣朝聚朝堂,夜会私邸,平日里一个个都是能言善辩、八面威风,此时却是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到底是战、和、守、逃,都没有明确的想法,四派意见争议不休,宋徽宗也茫然无计。
这时,唯一可行并且可以救自己的好办法就是将家属遣散四方,在南方有亲戚的就去投靠亲戚,没有亲戚的就投靠下属,反正在京城里面当官都有地方的下属。不少政府官员已经开始转移财产了。汴水之上,无数船队络绎不绝,满载金银财宝,破浪扬帆,驶往东南的州郡。宋徽宗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