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页)
城,周长仅十里,规模上还算不上一个军事重镇。张孝纯坐镇府中,王禀每日在城墙上督率守城。王禀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每日往来驰驱,凡是告急之处,王禀均亲临支援。太原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总管英名。
宗翰率领金兵轮番攻城,当时攻城的云梯、偏桥、抛石车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边稍大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太原军民击退。宗翰无可奈何,只好将太原城团团围困,城外构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得铁桶一般,断绝了太原城对外的所有通道。宗翰大军用这种“锁城法”攻打了两个月,也没有把太原攻下来。宗翰领导的西路军的“如入无人之境”的进攻从此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宋徽宗传位于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金国东路军主帅宗望在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更是纵横千里大平原如入无人之境,黄河南岸的数万宋军望风而逃。六万金军在宗望的狂笑声中,乘坐搜寻来的十几条小船,用五天五夜的时间从容渡过无人把守的黄河天堑,于靖康元年正月初八兵临开封城下。
按照金军的战略部署,西路军不仅要与东路军会师开封发起总攻,为了阻击唯一可与金军抗衡的宋朝西北边防军,防止赵宋朝廷从西路奔蜀,宗翰还负有攻取洛阳这个战略要地的重任。太原久攻不下,宗翰却不能贻误战机,只得留下部将银术可(就是作为金国使者吃花宴的那位)继续围困,自己则率军疾驰南下。
就在孤军深入的金国东路军等待西路僚军的时候,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的宋钦宗仍然在战与和之间徘徊不定,最后竟然接受了宗望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退兵条件,愤而辞职的东京留守李纲被宋钦宗挽留后,扣押了这份割地诏书。
靖康元年二月,宋钦宗派大臣路允迪到太原宣谕太原割让给金国。路允迪到太原城后,宗翰让其到城下,王禀派人用吊篮将路允迪吊入城中。在太原城南的开远门上,路允迪对张孝纯、王禀及守城军民宣读圣旨,王禀立即仗剑而言:“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太原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太原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城上军民皆手握兵器,怒视路允迪及随从,路允迪羞愧满面,缒城而下。
出师已近半年的金国西路军此时已是日益疲弊、粮草不济,宗翰用“锁城法”(就是在城外宋军的弓箭射不到的地方,修建可以布置兵士的堡垒,使太原城内外不能相联系)构筑重重工事将太原团团包围,留下大将银术可继续围城,自己则率领主力撤回云中休整。宗翰北归后,猛将银术可扫平了太原外围州县,以偏师先后夺取文水、西都谷、祁县、太谷、盂县,并击败了救援太原的宋军地方部队。
围困东京的宗望军队撤退以后,宋朝二十几万勤王的军队在东京附近驻扎,钦宗的底气又开始足了,再加上在请战派与舆论的压力下,宋钦宗认识到太原保卫战的战略意义与三镇“国之屏蔽”的重要地位,于靖康元年三月十六日下诏重新确保三镇,誓死保卫赵家的祖坟,加封三镇官员职位,褒奖他们守城之功。
宋钦宗任命主战的老将种师道为河南、河北宣抚使,任命姚家将的代表人物、“长腿将军”姚平仲的养父姚古为河东制置使,率兵六万驰援太原。任命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为河东制置副使,率兵九万追击宗望军队,增援中山府、河间府。接着,宋钦宗又罢免了主和的李邦彦等人,任命主张抗战的徐处仁为太宰,任命许翰为同知枢密院事。
第十三回 种师中殉国杀熊岭 王总管城破显精忠(3)
五月,宋朝第二次组织中央禁军救援太原。由于宗望的军队回燕京休整,大将种师中在河北收复了许多失地,军心大振,由河北井陉穿越太行山西进。另外两员大将姚古和张孝纯的儿子张灏分别从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和汾州(今山西汾阳)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
种师中率兵从河北井陉进入山西平定,很快就收复了寿阳、榆次,但由于姚古、张灏军没有及时策应,种师中部又返回到河北真定驻扎。
此时,刚刚上任同知枢密院事的许翰负责对金作战,他虽然是主战派,但本来就是一介书生,不懂用兵之道,却喜欢指手画脚,纸上谈兵。就在这个时候,宋朝的谍报工作者(当时叫做细作)探听到金国的两路大军都已经撤退回去的消息,及时告诉了许翰。许翰这些天也为宋军各地收复失地的消息所迷惑,便做出了金军将要全线撤兵的判断,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兵。
种师中作为一员征战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