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页)
两河地区,等到两河既定,慢慢地准备打过黄河,到时候攻取东京也不晚。现在如果放弃两河地区,先去攻东京,如果攻打不下,我们就进退失据了。”
宗望听了他的建议,默不作声,因为他以前在东京城下吃过亏,觉得攻占东京不是很有把握。宗翰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不顾完颜希尹是自己死党的面子,摘下貂皮帽子扔在了地下,愤然地说:“东京是宋朝的根本,我觉得不得到东京,两河地区虽然得到了也不能固守。如果我们得到了东京,两河地区也就不取而自下。以前打到了东京城下而没有攻陷,那是因为我不在前线指挥作战。现在我去攻打东京,肯定是马到成功!”说到此处,宗翰伸出右手,意气风发地说:“我现在如果攻取东京,就好比是探囊取物,回一回头就成功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宗翰对于宗望上一次已经到达东京城下而没有攻占,采取了很不屑的态度,并且宗翰坚持一定要攻下东京。宗望听了以后,觉得宗翰说得也很有道理,并且自己这位远房大哥在军事上确实是比自己要强一些,并没有计较宗翰带刺儿的话,当即对宗翰的主张表示赞成。
另外一位后来声名远播的人物完颜宗弼,是金太祖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就是后来在《说岳全传》中大名鼎鼎的四太子金兀术,当时在宗望大军中为大将,也随声附和宗翰的主张。诸位将领见到三位主将的意见是一致的,谁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金军将领一致同意宗翰所提出的灭宋方案。
完颜希尹的策略看起来较为稳妥,但有可能贻误战机,先把两河地区没有占领的城市派兵占领,不去攻打东京,会使宋朝有时间和机会重整黄河防线。如果这样,金军就不能轻易地过黄河,即使过了黄河,可能也会面临东京城内有准备的城市防御战,就会出现第一次进攻东京的不利局面。
宗翰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清晰地判断出战争态势,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防守空虚的东京,然后再收拾已成惊弓之鸟的河北各市,必然不会遇到很激烈的抵抗。后来局势的发展也证实了宗翰策略的正确。
平定军会议之后,宗翰和宗望率领东西两路大军向宋朝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攻势。宋钦宗和宗望在靖康元年二月议和以后,虽然对于割让了河北三地非常后悔,密令三地军民死守待援,但是他却不认真做好进一步迎击金军的准备。因为派遣李纲组织指挥第三次入援太原失败,就罢免了抗战派首领李纲的职务,各地的勤王之师也全部遣还原地。
可笑的是,宋钦宗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竟然在三月份派李纲从南方把宋徽宗接回了京城。宋徽宗也是一个糊涂虫,可能是考虑回来后有机会重回皇帝宝座,也就顺水推舟地回来了,宋朝君臣又开始了文恬武嬉的浪漫生活。
金军从东京城下退兵以后,宋钦宗任命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老将种师道以社稷安危为重,不顾年迈体弱走马上任。行前,他上书钦宗,请朝廷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结优势兵力沿着沧(今河北沧州)、卫(今河南濮阳)、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师)一线设防,以防金兵再次入侵。可是,满朝大臣也和钦宗的想法一样,都以为金兵已退,何必再兴师动众,所以钦宗又未采纳这条建议。
金兵这一次开始大规模进攻以后,老将种师道预料到这一次京城难以支撑,一方面传檄各地将领赶快率兵勤王,一方面给宋钦宗上书请求暂时迁都长安,把金国的兵锋躲过去再从长计议。
老将种师道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各地的勤王兵马不能很快到达,京城附近没有多少军队,东京城已经不能像上次一样组织有效的防御,迁都长安打持久抗战,确实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20世纪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来的时候,国民政府在南京失陷前宣布重庆为陪都,把国民政府迁移过去,就是向全国人民表明要进行持久抗战。
但是,种师道的建议非但没有劝动宋钦宗,几个酸臭文人鼓噪种师道胆小怯战,宋钦宗也觉得种师道已经老迈年高不中用了,就把他召回京城,任命范讷为河北河东宣抚使。
种师道回到京城的路上,看到沿途根本没有做好抵抗金军的准备,内心里忧愤不已,再加上在三个月中连续失去了两位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回到京城不久就受了风寒,身染重病。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老将军种师道去世了,享年76岁。
小帅有云:虽然小帅对老将军的去世扼腕叹息,但是想想老人即使活着也要被那帮混蛋君臣给活活气死,倒反而觉得种老将军病逝比气死要强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