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页)
至四人划分三或四组。正副班长为当然小组长。另在班内挑选政治较好、战斗勇敢,或有经验的战士充当组长。在战斗时各组以班长为核心,在班长指挥下,率领本小组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间隔进行作战,不超过班长口令指挥范围以外,在平时使三三制编制要与日常生活管理教育公差勤务等一切活动相结合,在战斗中求得灵活运用发挥其效能⑻。
1944年10月18日,林彪在陕甘宁边区部队高干会议上讲话中,就讲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部队作战时爱成群地涌来涌去,勇气很好,但是缺乏有智术的动作。”⑼。
“在近代的用人力的战争条件之下,用集团的冲锋目标大大,如果被人家的大炮和机关射击的时候,损失就太大了,因此现在我们要教育战斗员三五成群的战斗,一个两个的去战斗。”⑽。
“六个战术原则”都是黑土地上提出来的,“一点两面”和“三三制”提出得最早。
几位老人都谈到秀水河子战斗前,林彪在秀水河子小学校给1师7旅营以上干部的一次讲话。说林彪在讲了战争不可避免後,主要就是讲解“一点两面”,“三三制”。说在锦州西部打的几仗,敌人人力密集。咱们队形密集,伤亡大。说现在不同於抗战打日本,敌人是美械装备,火力猛,又是精锐,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打一冲,人海战术,大家第一次听到“一点两面”、“三三制”,觉得新鲜,一时又弄不憧。有的老人还记得林彪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画,说明“一点两面”和“三三制”的要领、意义。
一点两面战术不能机械的孤立的理解,而应该总起来看。一点不要理解为孤立的一点,两面不要理解为平分兵力。战术不是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的。
三三制战术是战术动作的部署问题。平常演习是三三制,作战时不会用,队伍拥在一堆这是实际锻炼的不够。战斗队形都是由於火力的进步而由密集到分散,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术动作却是分散兵力,稀疏兵力。兵力其中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冲锋时密集队形,而是要求在部队冲锋时,必须有充分的人力掩护与配合冲锋的部队及二梯队,所以兵多不是一下子都冲上去,而必须用三三制的队形。⑾。
“三猛战术”
对於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的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能向主攻目标射击,并於同时猛然开火,这就是我们所谓“猛打”。这种火力用法,他是反对零零碎碎打的,反对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後,我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发呆,发慌时一时拿不出主意和来不及调兵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剌刀,手榴弹向前冲去,以剌刀剌杀敌人,不敢以剌刀剌敌的不算最勇敢的部队与战士,我军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氛,这就是我们所谓“猛冲”。
对於已被冲动和渍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猛追。”⑿。
战斗接连不断,林彪的“原则”也越来越多。
据说,林彪口述这类电报时,一字一句,很少有重复、更正的时候。秘书记录完了,林彪还在踱步,或是站在地图前纹丝不动,这时,就很可能再来个“附说”,补充几点甚麽。
翻开《林彪元帅军事论文选集》,可以看到,林彪这些“原则”,不是讲一遍几遍就算,而是结合正反实例经常讲,有机会就讲,就补充,就强调。
话语金贵的林彪,在战术问题上有个“婆婆嘴”。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退,为了不致於乱用,提出三种基本不同的情况。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後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当然,战役指挥员是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⒀。
有老人告诉我,“三种情况三种打法”,苏军条例上就有,但比较抽象。林彪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把它形象了,具体了,明确了。
当时没有条件办正规院校;军政大学和各种参谋集训队,也都是速成性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