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1/4 页)
队之中。由于朝廷财政窘困,又久无大战,再加上党争之乱,致使整个朝鲜军备松弛。
除了激烈的党争之外,朝鲜还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威胁。虽然在明朝羽翼的保护之下,但东北部逐渐崛起的女真人不时骚扰边境,掠夺人口,而最大的威胁却是来自南方的倭寇。倭寇对朝鲜的入侵也是由来已久,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初,朝鲜曾派兵剿平了对马岛的倭寇。十六世纪初,朝鲜再次发生入侵对马岛的三浦倭乱,以及十六世纪中叶的乙卯倭变。
却说十六世纪末期,火器已大量应用到战争当中。早在1274年至1281年,元朝侵倭战争时期,倭军初次见识到元军火炮的威力,从此得知世界上还有火器这种新式武器。1466年,明朝琉球人将铜火铳传入日本。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因台风误入萨摩国南部的种子岛,船上还有化名为五峰并当作翻译的倭首汪直,他们所带的欧洲火绳枪被领主种子岛时尧发现,时尧视其为珍宝,并花重金购买了两枝。次年,当葡萄牙商船再此来到种子岛时,时尧派名匠 八板清定 向葡萄牙人学习、仿制出了日本最早的火绳枪,为纪念时尧而称其为种子岛火枪,这就是给日本战争史带来巨大革命的“铁砲”。前文中提到的火枪既是火绳枪的简称,这段火枪传入日本的故事在前文也有介绍。
1545年,日本远江的国友锻冶(锻冶:日本的锻造作坊)组织了众多技艺超群的工匠,改造了种子岛火枪,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闭气的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其口径不变,但射程提高到100米,训练有素的士兵每分钟可发射五次。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枝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战术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明嘉靖元年(1522),佛郎机铳由葡萄牙人传入明朝(佛郎机:指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明嘉靖三年(1524),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三十二门佛郎机铳,每门重约三百斤,母铳长两尺八五,配有四个子铳。子铳相当于药室的作用,可不用多次充填火药,只需更换子铳就能连续发射,子铳和母铳都有准星用来调节瞄准,比火绳枪威力更大,射程更远,但它是大口径火枪,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主要被明军用于水战。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双屿:位于今浙江鄞县东南)的战斗中,俘获了一些火绳枪及善于制造火绳枪的倭寇,兵仗局的马宪、李槐等人研究并改进了倭寇的火绳枪。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他们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约万支火绳枪,称之为鸟铳。鸟铳的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铳管较长,细长的铳管使火药在膛内燃烧充分,弹丸出膛后初速度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远可达120米;铳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底部还有引火孔与引药锅相连,药池上有铜盖,可遮挡风雨;用火绳作引火之用,发射时扣动扳机点火,提高了发射速度;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干,能缓慢燃烧。
明朝水军实力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强大的,万历年间,仅江浙一带的战船型号就多达二十一种。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海军战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俞大猷曾提出“海战不过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的战术思想,明军99%的水兵都使用火器,而战船主要以福船为主,因诞生于福建沿海而得名。它高大如城,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侧有护板。福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士兵,三层是操船场所,上层则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齐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行驶全仗风势,建材以松、杉、樟、楠木为主,共分六号,海战中使用一号和二号。
丰臣秀吉时代,倭军的主力舰船仍是木质为主、外罩铁皮的安宅船,分箭船、炮船两种。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门大筒,另配备一定数量的火枪。另外,关船也是倭军的主力舰船之一。安宅船和关船在结构上类似,只是规模上有差别。安宅船约长20米,关船更小,而倭军更多的则是比关船还小的小早船。
倭船比福船小得可怜,福船可以很容易地把倭船撞个稀烂,撞击是对付倭船最有效的手段。
鲜军(作者注:后文皆称朝鲜军队为鲜军)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