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
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
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
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 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
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 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要加强知识 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
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 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
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
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
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尽心上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
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在
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
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 实际上,孟子的
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 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
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 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
做到吧?为什 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 理,
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 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
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 “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
,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结果,“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
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 反
,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 其自然,顺其正理
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 么感觉,无动于衷
。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 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
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 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
不同,每天 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 上可就
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论语·为
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 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
“不惑”,也就“知天命”了; 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了,才谈得上“
不惑”。其实, 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 或许个体的情况
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 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
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 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
不知不觉地 爬上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