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页)
幅画轴来。
“什么画?”崇祯顿时来了兴趣了,而薛国观等人也盯大了眼睛,都想看看这个铁齿铜牙的小侯爷会拿出个什么话来。
“《千里饿殍图》恭请陛下御览。”李无庸双手举起画轴道。早有两个太监接过李无庸手中的画。
不一会儿,一幅长达十八尺左右,高约两尺左右的巨幅画卷就展现在众人眼前,不过众人并没有被虬劲苍老的笔法所惊讶,而是对图中景象所惊呆了,蝗祸旱灾、哀鸿遍野、人食其肉、饿殍千里的惨境印入眼帘,让这些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的家伙们心里不由暗自吃惊,什么叫惨不忍睹,什么叫易子而食,干瘦的百姓,只剩下骨头的尸体,以及在那大锅里沸腾的小孩尸体,大殿内顿时有几个官员跑了出去,也不管礼仪什么的,就在外面干呕起来。
“陛下,百姓食不果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臣恳请陛下,发下赈灾粮食,安抚流民,救民于倒悬之中,天下百姓必然称赞吾皇仁德。”李无庸满目含泪的在大殿上磕起头来,言辞恳切,让周围的众清流不由的对这个屠夫将军有了些许好感。其实这倒不是李无庸在惺惺作态,他是真的为这幅画所感动了,救民于水火这不正是当初李无庸起兵的原因吗?它不能含有任何的功利色彩。
而同样李无庸也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依靠李无庸自己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救助数千万的灾民,更何况,就算让他们迁移到了台湾,但一路经山西、河南、山东,也不知道会死多少人,这一切都需要两者共同来实现,解决眼下的难题。
不过李无庸是这么想的,崇祯却不是这么想的,或者说他是有这个想法,却也有心无力,尴尬的看着眼前的长卷,瘦削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显然是十分的为难,若是答应救助灾民,那么多的灾民已经不是整个大明能够承担的了的,但是要不救济灾民,朝廷的威望何在,那些清流们不要把自己给骂死,日后史书上还不知道会怎么书写自己。想到这里,朱由检不由的对眼前这个看似一片忠心的家伙恨的要死。
“父皇。”一阵清香,旁边的阿九见自己的父皇受窘,脑经一转,轻声的喊了一声,并朝跪在地上的李无庸指了指。
“李爱卿,你是怎么看这件事啊?”崇祯到底是经历过大场面的,很快的从尴尬中惊醒过来,把球又踢了回去,并挥了挥手,王承恩乘机把那幅巨画给收了起来。
那李无庸哪里不知道崇祯的算盘,但一举两得的事情,他李无庸怎么着也会把握住,当下朗声道:“启奏陛下,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的灾民是必须要救的,因为它不但关系朝廷的威望以及陛下的声望,更重要的是也是对李自成等叛逆的剿灭。”
“哦,你说说看。”崇祯见此事关系到剿灭李自成的大计,兴趣又来了。
“陛下,李自成的叛逆大军所依赖的莫不是这些流民,他以粮食等奸计来裹胁灾民,而这些流民也因为闻听能在对方那里弄到吃的,所以才投奔闯逆,因而闯逆才会出现势大的情况,若朝廷宣布赈灾,则灾民必然能安心农桑,不在四处流荡,为闯贼所用,失去了强大的兵力来源,李自成不过是无根的浮萍而已,随陛下处置。”李无庸分析道。
“李爱卿不愧是诚意伯之后,此言甚是有理。”崇祯不由的露出了喜色,不过很快的消散了下去,叹了口气道:“计策虽好,但朝廷有心无力耳,东北的后金已经拖的朝廷损失粮草金钱无数,朝廷哪里还有余力来赈济灾民。”
李无庸闻言心里暗骂:“谁不知道,你们朱家就是吃了不望外吐的家伙,你的内库里有着数千万两的白银,无数的珍宝,那可是你老朱家的数代积蓄啊!”不过他倒还没有那么笨给说出来,说出来了,结果如何不说,这样做也不符合他自己的利益。
“启奏陛下,臣有一策可解燃眉之急。”李无庸见时机成熟,连忙抛出了诱饵。
果然崇祯高兴的说道:“爱卿快说。”
“陛下,臣恳请陛下移民台湾等海岛。”李无庸大声道:“台湾等海岛人口稀少,耕地较多,大多可以一年三熟,更何况,就是他们没的吃的,也可以靠海吃海,靠山吃山;而其二,就是再没有吃的,他们也只能在台湾这个孤岛上活动,只要派水师封锁台湾海峡,想来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来,而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灾民的支持,李自成的大军从何而来,朝廷只要花上少许的代价,就可以削减闯逆的势力,何乐而不为。”
崇祯闻言眼睛一亮,好半响大笑道:“爱卿果然是国之能臣,此计甚好!就按照爱卿的意思去办!薛爱卿,你看让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