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页)
道。
李县令反正是听着怪怪的,买铺子你欠账,连行善你都要赊着,罢罢罢,他端着脸,依旧笑容可掬:“好说,好说。都好说,来来来,喝茶。”
叶春秋本来以为那邓巡按还会回来叙话,谁晓得和李县令喝了几盏茶,天都要黑了,那位邓巡按还在查账,日理万机啊,于是他也就不等了,动身告辞。
他回到舅父的家中,因为叶春秋应诉的时候,舅父孙琦不得不照看着医馆的生意,心里忐忑不安,好不容易打听了消息,说是周主簿伏法,巡按大人明察秋毫,还了同济堂清白,他这才放下心,天色渐暗便回了家中,此时叶春秋回来,舅父一家三口都是喜滋滋的,叶春秋将事情大致说了一遍,自然不会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设局,表弟孙欣不由咋舌:“那巡按真是厉害,居然一眼就看出奸人。”
叶春秋摸摸他的头,笑吟吟的道:“是啊,邓巡按是青天老爷,他可是进士出身,真正饱读诗书的,否则又怎会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你孩好好读书,往后也要和邓巡按一样。”
嗯……有点怪怪的,一个大孩子鼓励一个小孩子。
不过孙家的人早就习惯了叶春秋这少年老成的样子了,舅母王氏巴不得孙欣也和叶春秋一样老成,忙是去张罗着晚饭,叶春秋却将舅父叫到一边,将买店铺的事大致说了:“这件事既然敲定下来,过几日就可以可以去衙里订立契约,至于欠的银子李县尊肯开恩宽限几月,那么同济堂要还上钱,买卖就非要扩大不可了;棺材铺过几日就要关掉,眼下最重要的人手,不过寻常的大夫,倒也不难找,那博仁堂一关门,在那坐诊的大夫正好无处可去,这些人平时都在同济堂的隔壁,舅父理应也是认识一些的,是好是坏,舅父自然心里大致也了解大概,只要品行不太坏的,就请他在同济堂里坐诊吧,薪俸可以比博仁堂那儿高一些,能留住人就好。不过药堂里还缺一些煎药和打杂的学徒……”叶春秋的眼睛眯起来,显然他另有打算:“这些不能随意招募,明日甥儿去人牙行里走一趟看看。”
人牙行其实就是人口买卖的地方,叶春秋毕竟有后世的经验,既然打算经营同济堂,那么就必须眼光放长远一些,叶春秋的光脑里有不少中医的知识,这些东西在这个知识传播较为匮乏的时代若是示之以人,对于许多医生来说都大有裨益;可问题就在于,暂时招募的这些大夫叶春秋都信不过,他们今日在这坐诊,说不准明日就被人高薪挖走,既然如此,叶春秋必须得培养一批接班人,否则同济堂名声越大,药堂里的大夫越是吃香,最后被人高薪挖走,难免会让同济堂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培养出大夫,这也是为何叶春秋要去人牙行的原因,他要买一批少年,让这些人在药堂里端茶递水的打杂,或者承担一些煎药、捡药之类的功夫,表面上是协助大夫们坐诊,却可以使他们耳濡目染,到时叶春秋再请个教书先生,让他们闲暇时学一点识文断字的本事,将来耳濡目染,既能看懂医书,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济堂的第二代医生也就培养出来了。
孙琦将叶春秋的话一一记下,却没有往深里去想,只是单纯的觉得这个甥儿办事牢靠,不知不觉间,居然对叶春秋言听计从起来。
第九十八章:败家
吃过了饭,已到了深夜,叶春秋却没有倦意,他很明白自己终于开始占据了主动权,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于别人,同济堂规模只要扩大,这将成为自己的支柱,财务上获得了自由,以后做什么事也就事半功倍了许多。
最重要的是,这是叶春秋第一次独当一面,不再依靠于叶家,念及于此,叶春秋便感觉心中开始蠢蠢欲动起来,于是告诫自己,别急,别急,先将架子搭好,同济堂要做的事还有许多,新药的推出暂时还早,叶春秋非常清楚,即便自己有再多的秘方,若是一股脑的推出,也不过引起一股热潮而已,风头一过,热潮退去反而不是好事。因为现在同济堂人手还不足,还只是刚刚开始,有白药就足够了,等到有了一批真正的骨干,再慢慢的抛出一些秘方和新药,打响名声,就可将这同济堂推向各处。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人手问题,嗯,明日去人牙行,今日他破天荒的没有去练字,实在是又困又乏,便回房倒头睡下。
清早起来,洗漱之后,叶春秋便动了身,人牙行靠着鄞河,是一条较为生僻的街坊,叶春秋早就打听了所在,其实这个时代的城市很好认路的,大抵都是迎春坊、平安坊之类的街区,一般问清了大致的方位,就不会有什么错。
叶春秋其实并不急着到人牙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