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于是馋人随遇
而安,就地取材解馋。唐鲁孙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多年,经常南来北往,
横走东西,发现不少台湾当地的美味与小吃。他非常欣赏台湾的海
鲜,认为台湾的海鲜集苏浙闽粤海鲜的大成,而且尤有过之,他就以这
些海鲜解馋了。除了海鲜,唐鲁孙又寻觅各地的小吃,如四臣汤、碰舍
龟、吉仔肉粽、米糕、虱目鱼粥、美浓猪脚、台东旭虾等,这些都是台湾
古早小吃,有些现在已经失传。唐鲁孙吃来津津有味,说来头头是道。
他特别喜爱嘉义的鱼翅肉羹与东港的蜂巢虾仁。对于吃,唐鲁孙兼容
并蓄,而不独沽一味。其实要吃不仅要有好肚量,更要有辽阔的胸襟,
不应有本土外来之殊,一视同仁。
唐鲁孙写中国饮食,虽然是馋人说馋,但馋人说馋,有时也说出道理
来。他说中国幅员广宽,山川险阻,风土、人物、口味、气候,有极大的不同,
因各地供应饮膳材料不同,也有很大差异,彤成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
口味的现象,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不尽然,但大致不离谱。他说中
国菜的分类约可分为三大派系,就是山东、江苏、广东。按河流来说则是
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菜系,这种中国菜的分类方法,基本上和我相
似。我讲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流变,即一城、一河、两江。一城是长城,一河
是黄河,两江是长江与珠江。中国的历史自上古与中古,近世与近代,渐
渐由北向南过渡,中国饮食的发展与流变也寓其中。
唐鲁孙写馋人说馋,但最初其中还有载不动的乡愁,但这种乡愁
经时间的冲刷,渐渐淡去。已把他乡当故乡,再没有南北之分,本土与
外来之别了。不过,他下笔却非常谨慎。他说:“自从重操笔墨生涯,
自己规定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以宦海浮沉了半
个世纪,如果臧否时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哕唆,岂不自找麻烦。”常言
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唐鲁孙却隐于饮食之中,随世间屈伸,
虽然他自比馋人,却是个乐天知命而又自足的人。
1999年岁末写于台北胡涂斋
辑一·美味珍馐
想起有味美馄饨
北方人是以面为主食的,带馅儿的面食大致说来有包子、水饺、蒸
饺、馄饨、馅儿饼、烧卖、合子等,经常吃的也不过是包子、饺子、馄饨三
两样而已。带馅儿的面食,我是比较喜欢吃馄饨,因为馄饨带汤。馄
饨皮不管是轧的也好,擀的也好,都不会太厚。至于饺子皮可就说不
定了,有的人家擀的皮真比铜钱还厚,如果馅子再拌得不地道,这种饺
子简直没法下咽,所以宁可吃馄饨而不吃饺子。
我在读书时期,学校门外有个哑巴院,虽有通路,可是七弯八拐两
个人仅能擦身而过,所以大家给它取名九道湾。此处有卖烫面饺儿
的,卖烧饼油条粳米粥的,卖肉片口蘑豆腐脑儿的,还有一个卖馄饨
的,大家设摊列肆棚伞相接,同学们午间民生问题都可解决,就不必吃
学校包饭受伙食房的气了。卖馄饨的姓崔,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说话
慢吞吞的,大家公送外号“老夫子”。他的馄饨虽然是纯肉馅儿,可是
肌质脍腻,筋络剔得千干净净。人家下馄饨的汤,是用猪骨头鸡架子
熬的,他用排骨肉、老母鸡煨汤,所以他的馄饨特别好吃;馄饨吃腻了,
让他下几个肉丸子更是滑香适口。北平下街馄饨挑子,我吃过不少,
谁也没有老崔的馄饨合口味。来到台湾遇见一位在北平给CAT航空
公司管伙食的赵济先生,他也认识老崔,他说老崔每天晚上都出挑子
下街卖馄饨,在东北城老主顾都说老崔的馄饨算是一绝,那就无怪其
然啦!
在北平大酒缸喝酒,酒足饭饱之后不是来碗羊杂碎,就是喝碗馄
饨。馄饨而日喝,是把它当成汤啦。把着西四牌楼砖塔胡同有个大酒
缸叫三义合,酒里不掺红矾更不下鸽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