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于战国后。因为,这说的是周朝的官制而非秦朝的官制。”
“诸子面家,难道不可能吗?比如荀子。”
“诸子百家中,荀子最关心政制问题。《荀子·王制》列出了数十个官职,才是《周官记》里的一小半,体系也不同,所以,不可能是荀子所作。”
如果不是荀子所作,那在战国时期,的确是没什么人能写得出这样的作品。但若是初周时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就只可能是周公的作品。
“但是,这仍然是有些奇怪的,如果这是周公的作品,但无论是东周,还是其他的诸侯国,都没有和《周官记》里记载的官制相同的,”
“可《周官记》记了数百个官名,与周朝的官名并不完全相同,这难道不是疑问吗?如果这确是周公所作,怎么解释为好呢?”
“这好解释呀。这是‘周公致太平之迹’,是他的建国理想。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根据现实调整设计,这没什么不可理解的。”
“如此,也解释了这部作品之前不流行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是关于制度建设的宏伟图样,但当制度建设已经完成,设计图就只需要放回仓库收藏了。”
王莽想起五叔王商就摆弄自己的花园时,就喜欢不停地修改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与施工图纸有所不同,是正常的吧。
《周官记》其实是一部很枯燥乏味的作品,没有什么阅读乐趣。因为,设计图纸只会对设计师有吸引力。而对一个已经建设完成的建筑,即便是设计师,也不会去有重新制作设计图的动力。而重新进行制度设计,并能完成其设计者,必怀有远大理想,且有毅力,这样的人,绝不会是无名小卒,也必会在历史上留下他的足迹而为众所周知。这就是刘歆认定《周官记》是周公所作的原因。
他们走了大半个时辰,快到房产中间商的铺子了。刘歆问王莽:
“你真想好啦?”
“对。想好啦。”
“真不想改变主意?”
“不改啦。”
王莽是突然有了想法。有些人做事性子急,往往要一步到位。有些人做事则喜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前进。一步到位固然效率高,见效快,但俗语说“欲速则不达”,有时效果未必如意。贤者做事,多是有条不紊。这房子虽有那么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是,过渡一下吧,以后再说。
“老板,你好呀。”
刘歆跟商铺老板打招呼说。
老板是个瘦削的中年人,他在案头上打算盘,正埋头记账。听到刘歆的叫声,便放下手中的工作抬起了头。
“呵呵,你们好呀,年青人。”
老板笑吟吟地回答他说。
“我的这位朋友决定了。要买下那房子。”
“哦。那感情好。我都说那房子真的很不错。你们的决定不会错。”
“但还是贵了点,应该多给我们些折头嘛。”
他们坐下来,老板热情地给他们倒了茶。要说讨价还价,王莽还真不在行的。
“可这房子的要价已经是很低很低了呀。”
老板一副诚恳的模样。
“也就再给个折头嘛。光我们的诚意,你也值啦。”
俗语说不怕君子,只怕小人。象刘歆这样讨价钱,其实不见得就是有效,不过,也是他们的好彩数,这位老板对读书人很有几分敬重,他不再说什么了,就是说了些别的闲话,然后同意给他们更大的折头。
王莽没有那么的钱,他需要等下一期的俸禄,但可以给一些订金。于是,双方就签了买卖意向书,刘歆给做的证人。三方按下指模,交易意向就算定了下来。
该犹豫的犹豫过了,该思考的都也思考过,签了协议,没什么好再去想,剩下来的,按程序办就是了。王莽心中感觉轻松,就提议大家一块儿去喝酒。
“好……好……这提议,好……。”
扬雄喜欢喝两杯的,立即就附和道。
“你们想吃点什么?今天我请客,祝贺巨君弟把房子的大事给定下来了。”
刘歆豪爽地说。
“这个……怎么好意思呢?”
王莽确实是有些不好意思。
“这没什么,咱是朋友,是兄弟嘛。”
“那太谢谢子骏兄了。”
“走。我知道有一个好地方,靠着通向未央宫的大道。那里的酒不错。正好可以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壶。”
于是,三人又一排开,这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