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善于抓兵的国军,他们很快着手接管,把学生编入军队,不准老师讲课。
师生给领导反映,校长们不同意,因与这批学生多年相处,情同父子,竟忘记自身的危险,坚决要求军方履行诺言。在学生接受军训之余,每周能上几小时的基础课程,如国文、数学等,以便给学生留下升学的机会。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合理的要求,竟然激怒了这些蛮横的军人。他们竟把大帽子乱扣,大肆推行恐怖政策,进行严厉镇压。诬指张敏之、邹鉴校长是“特务”,坚持“立即枪决,以儆效尤”。这时,刘泽民校长已经去台,也被诬告有“匪谍”嫌疑,先行“羁押”,以便追查“同党”,查明正法。同时,将反对改编的学生领袖人物刘永祥、谭茂基、明同乐、张世能、王光耀等皆处以死刑。
此后,学生的处境更为不妙,有不少人陆续失踪。据说,有些人竟被装进麻袋,又加上石头,一起投入深海。一时白色恐怖盛行,个个害怕,人人自危。在抗日时期,刘校长是个爱国者,组织有志青年,宣传救国的主张,在爱国人士中间很有影响。那时,他突然被抓,立即引起山东籍知名人士的注意,在多人的救护下,总算保住了性命。和刘校长一样,在抗战期间,张敏之校长也曾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只是他没有刘校长幸运,竟被冤死了。后来,终获平反,获赔偿新台币六百万元。
在海军的白色恐怖下,发生多起强拉女生为妻事件。佩兰自称,父亲是黄埔毕业的高级军官,丈夫是空军少尉,才唬住那帮不学无术的军人。她克服军方阻挠,由彭湖辗转到达台湾,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取台大中文系。多方打听父母的消息,得知老人没有来台。她寻找空军通校,得知在岗山,正民已经毕业,联系不上。又找张维新表哥,这位热心的媒人,他已从风山培训班结业,也无影无踪。
第三章 军校情歌(11)
为了在经济上不仰仗旁人,她毅然放弃台大中文系,而考取台大护校。因为该校能够供给食宿,免交学费。在台北中央诊所实习时,碰到看病的张维新,从他口中才知道,正民已经赴美留学了。张维新还不知正民与佩兰定婚,又要当媒人,给他们接上关系。正民得信以后,去信说在经济上支援她,供她上大学。可是,刘佩兰说:留学生怎能供应大学学费呢?从此,杨正民和刘佩兰又频繁地通起信来了。她们的爱情如何发展呢?
13�留美遇“老洋”
幼年所受教育的差异,形成儿童个性的不同,大了就不好改变了。青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中老年的作为密不可分。年幼时个性已经形成,长大后虽然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却能培养出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来。
1950年6月初,正民到了美国,接到维新的回信,趁星期天休息不上课,给佩兰去信,谈到离台后的新鲜见闻,介绍了“老土”和“老洋”的故事:他们十五名学员中,有两个人的个性与作风截然不同,他俩的言行南辕北辙。因此,有位好开玩笑的同学,就送给他俩每人一个绰号,足以代表其个性,一位叫“洋孙子”,另一位叫“土包子”,简称“老洋”和“老土”。
五月中旬,春暖花开。他们一伙人离开台北前往美国,第一站先飞日本,在那里等船。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参观东京的名胜古迹、动物园和博物馆,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没想到出了意外,有位同伴在深夜里大叫,腹痛难忍,两眼无神,冷汗涌出,在床上打滚。不得已呼叫救护车,把他送往美军医院。车小人多,无法陪送。第二天很早,同学们相约,急切地赶赴医院,探望同伴。没有想到,看到病房里的一切,都给吓呆了,病人刚刚动过大手术,尚未清醒,鼻孔、口腔、腹部都插着胶皮管子,面如土色,不能言语,处于昏迷状态。
探望的同学都很吃惊,焦急地打听询问,他得了什么病?是否有生命危险?大家应该如何救助?因为他们都是初次出国,英文口语较差,听不太懂美籍医生的话。没有想到“老洋”与众不同,与美籍医护人员谈笑风生,灵活无比,甚至连声调语气也模仿的惟妙惟肖。好像他是在英美等国长大的。于是“老洋”在同学中身价百增,神气十足。
因为时间紧迫,还要上船去美国,大家都担心同伴,一人病在东京。就委托“老洋”多打听他的病情。医生详细地诉说手术的过程,谈了病因、病况及治疗措施。同学们都听不全懂,只有“老洋”不断点头,又说又笑,非常投缘。他与医生亲热无比,肩并肩,手拉手,像多年相识的老友,一直陪伴到大门口。
学员们懂点英语,粗略知道医生的意思:病因是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