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页)
却听纣王道:“寡人听说你有一女,德性幽闲,举止中度。朕欲选侍后宫。卿为国戚,永镇冀州,坐享安康,天下莫不欣羡。卿意下如何?”苏护听言,大惊失色,忙正色奏道:“陛下宫中,上有后妃,下至嫔御,不下千人。妖冶妩媚,何不足以悦大王之耳目?为何听信左右谄谀之言,自陷不义之境!况臣女蒲柳陋质,素不谙礼度,德色俱无足取。乞陛下留心邦本,速斩此进谗言之小人,使天下后世知陛下纳言听谏,非好色之君。”
纣王闻言笑道:“自古乃今,谁不愿嫁女豪门。况女为后妃,你为皇亲国戚,尊荣显贵,莫过于此!卿勿迷惑。”
那苏护乃是耿直之人,闻言不觉厉声说道:“臣闻人君修德勤政,则万民悦服,四海景从。今陛下不效祖宗之法,而效彼夏桀,是取败之道也。况人君爱色,必颠覆社稷;卿大夫爱色,必绝灭宗庙;士庶人爱色,必戕贼其身。且君为臣之标率,君不向道,臣下皆效仿,天下事尽废也!臣恐商家六百余年基业,自陛下紊乱矣。”纣王听苏护之言,勃然大怒,厉声道:“自古君命不敢违;况选汝一女为后妃乎!胆敢忤旨,将寡人说成亡国之君,此乃大不敬!速速拿出午门,勘问正法!”
左右随将苏护拿下。
费仲、尤浑二人见状,对视一眼,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至此。本来只要选苏护之女入宫伴嫁,好趁机折辱苏护一番。没想到这苏护竟如此愚直,若因此而杀苏护,天下诸侯恐怕都要对自己心生不满了。
于是连忙奏道:“苏护忤逆,本该正法;但陛下因选侍其女,以致得罪;使天下闻之,必以为陛下轻贤重色。不若赦之归国,苏护感陛下不杀之恩,自然将女进献宫闱,以侍大王。亦使天下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此一举两得。愿陛下恩准。”纣王闻言,乃道:“依卿所奏。即令苏护还国,不得久羁留朝歌。”
苏护回转驿馆,众家将接着,问苏护面君之事。苏护怒气不息地将朝上之事说了一遍,就问计与众将。
众将闻言,正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当下齐声说道:“君不正则臣投外国!今主上轻贤重色,折辱主公,不若反出朝歌,自守一国,也可保全一家。”此时苏护正在盛怒之时,闻听此言,正是火上浇油。不觉性起,竟不考虑得失,当即大呼道:“大丈夫做事当明明白白!取文房四宝来,我当题诗在午门墙上,以表永不朝商之意。”
当下题诗: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诗罢,苏护领着众将出了朝歌,扬长而去。
帝辛闻言后大怒,本想亲帅大军前往征伐。为一众大臣所阻,后决定派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二人各自率军前往征伐。朝中大臣闻言,一时大惊,却是无法可想。
那西伯侯姬昌这两年来,闻得帝辛有所失德,心中极为不快,唯有姬发心中暗喜。此次闻得苏护反出朝歌,且帝辛让自己和崇侯虎前往征伐,心中却是忧虑,想道:“这苏护与自己相交多年,且苏护之女妲己与我儿伯邑考情投义合,早时就已暗结亲家,此时王上命我征讨于他,实在为难,若不为,则是不忠,若是为了,则是不义,当真烦恼啊。”想了半天,心中实无决定,正为难时,却有那姬发前来,姬发道:“父亲可是为了王上命你征讨苏伯伯之事?”姬发这几年来表现良好,深得姬昌所喜,闻姬发之言,姬昌皱眉叹道:“正是。想那苏护与我乃是至交,他女儿妲己早年又与你哥伯邑考定亲,若是我证讨于他,实是不义之事。”
姬发道:“只是此事乃是王上之命,若父亲不征讨苏伯伯,便是不忠,想来父亲定是为此事为难吧。”
姬发所说的正说到姬昌心里了,姬昌也点点头道:“确实为难啊。”姬发见姬昌心里为难,眼珠一转,道:“父亲请听儿臣一言,征讨苏伯伯之事,本就是十分为难之举,但此事本是王上的不对,王上宠幸小人,朝政不清,苏伯伯反出朝歌,虽有不妥,但终究是王上失德所致啊。”这厮一心想要先将姬昌心中的忠孝心思改过来。
姬昌闻言大怒,道:“庶子岂可有此想法?王上行事,便是天命,我等为殷商大臣,自该携命劝谏王上,怎可数落王上之过?”
姬发心中失望,自己父亲果然还是老样子,此事得慢慢来,不然,把他逼急了,还不定做出什么事情来,甚至,杀了自己都有可能……等等,杀了自己……杀?杀!哼哼,是了,把我惹急了,我让尔等也不得好死。
姬发眼珠再转,道:“父亲请息怒,儿臣非是这个意思,儿臣看来,王上只是一时受小人迷惑所致,想当年,王上雄才伟略,治国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