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雷声轰隆,暴雨狂风。
几道白光划破无尽夜空,又有千千万万道赤红焰火从天降下,散落各处,星星点点的火光,如繁星一般,点亮了大地。
又是一阵震耳欲聋的剧烈吼声,就连天地都像要被撕裂开来,接着伴随一道更为明亮的白光,夜空中飘浮的庞然大物赫然显现,可地下的人们,谁也不知它是什么,它来自何方,映入眼帘的,只有它那赤红、灼热、布满长长尖刺的躯体,以及六个正疯狂摆动,口中含焰的巨龙头颅。
诡秘的夜空下,风声、雨声、雷声、枝叶断折声、碎石撞击声、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汇聚成了一片。
随着轰然一声咆哮,长有六头的巨龙在上空疯狂舞动起来,一道道红色赤焰,从它那六只巨口中喷射而出,仿佛天火一般,四散下落,弥漫整个夜空。
大地上方,赫然下起一场火焰雨来,鬼哭神号,惊心动魄!
地面正不断裂开,巨石在空中翻滚,山峦间泥流成河,不远处的海中卷起了漩涡。
渺小的人们,仿佛身陷熔炉中般四散逃窜,他们丝毫不知,这场灾难何时能够停下……
……
百年后,天殷王朝。
一座破陋的农家屋舍前,一男一女两名孩童,正各用一根树枝,拨弄着池塘中的几片荷花,口中还齐齐朗诵着一首童谣:
“朝求米,暮求面,牵儿儿,转群山,日日行走琵琶关,如何翻越少年山……”
这首名为的童谣,流传于景阳镇一带。时值天殷王朝仁光年间,只系南方地势险峻,不利建设,南北两地的贫富差异颇大,景阳镇,即坐落于南方地理位置最差一处,四面群山环抱,道路崎岖,而若想从此处去往北方,则必然要走一条长长的山道,最后再经一个犹如琵琶般的关口,才算踏足北地境内,这条山道,就因那琵琶状的关口得名,被称为琵琶关的关道,又名“琵琶古道”。多少年来,琵琶古道上充斥着各种四处流浪的乞讨人士,他们一路艰辛,大都妄图去往北地,结果到了尽头,却还要翻越一座名为“少年山”的高山,方能到达霁州。这首童谣,正是当地文人借此现象,来喻示生活艰难、攻苦茹酸,更暗喻长年深受朝廷乒,民怨极甚。
而就在景阳镇十几里开外之地,另有一座与之毗邻,却更为落后和穷苦的城镇,名为青潭镇。一入青潭镇,便见一条宽宽长长,四通八达的苔藓石子路,沿路一直向北,可见一座看似枯黄的矮山,矮山之顶,还有一座同样泛黄的道观,显得极其破旧,此即方圆几百里仅有的一座道观,名叫枯叶道观。可惜虽是道观,看似却已不大履行道家事务,整间道观,只有一挂名道长,及两个年幼的小童,只因青潭镇税赋本身微薄,又无法给朝廷提供额外供奉,故朝中专门管制各大道派道观,极具权威的四大道会,于几年前已将枯叶道观的太极印剥夺,令其不得再行使道派事务。
所谓太极印,是由四大道会授予,被允许可行使道派事务的一种红木制的法印。若无太极印,就意味着此道派未被朝廷承认,道派中人,就不得任意传授道学道术,且不能成立道观,若违此规,将受严惩。故此时此刻,枯叶道观人丁稀落,仅留那两名幼童在门前打扫,整间道观内都不见一人。
可于后山,一隐蔽的树荫之底,却听一浑厚、苍老的嗓音正在响起:
“人天合一,虚心实腹,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一棵大树底下,盘坐着一位白袍裹身的老者,老者身前,还围坐不少年纪轻轻的弟子,小到十岁,大到也不过二十出头,皆盘坐在一蒲团上,细心听着老者授道。
“佛家重慧根,道家同样以慧识资质为本,且诚心向道,方有所成……”
这名脸颊消瘦,神色严峻的老者,正是枯叶道观的观主仲玄道长,自被四大道会剥夺太极印后,仲玄道长向来就在这被大树遮蔽的树荫底下授徒,悄然行事,倒也未被四大道会察觉,而平日里,弟子也能有数十人左右,几乎都来自青潭镇上,可于今日,在他身前,却有二三十人。
“自道生无极而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又生两仪,两仪又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从无至有,由虚入实,道亦无穷无尽,变幻繁多……”
仲玄道长神情舒展,依然滔滔不绝地讲述道家之学,却不料树上传来一清脆笑声,且听那声音说道:
“喂,道长,您说的这些实在太无聊啦,赶紧说些有意思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