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量不足25万辆的1983年国庆节过后,由于外地车辆集中返京造成全城交通大拥堵,排队通过一个路口要等十几个红绿灯,公共汽车的时速降到不足5公里。
回顾北京近年交通管理的历史,小型车限行、分单双号上路、越野车和两厢车不准走长安街等限制措施也实行过。然而很快时过境迁,没有成为交通管理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大力建设路与桥,加强现代化交通管理,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公共交通。发展是硬道理,北京道路环境基本与机动车的激增保持了同步。今天北京200万辆机动车中,属于私人购置的为12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为80万辆。每百户家庭拥有私人机动车30.5辆,轿车19辆,北京老百姓在全国率先享受到现代汽车文明。
应该看到,得益的不仅仅是买了车的北京市民,私家车的激增,也使大多数在北京生活的人,甚至全国人民受益。买车要交车价10%的购置税、3%的消费税;用车每年要交1000多元的养路费、车船使用税;北京80万辆私家车这些税费加起来,一年动辄上百亿元,这些钱分别纳入地方和国家财政,使政府除了获得修路的资金,更有能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环保及公用事业,救助失业和贫困人口。北京现代汽车公司也许只有两三万员工,可是工厂周围大量零部件厂,以及为汽车提供钢铁、玻璃等材料的上游产业;消费者买车用车形成的维修、加油站等下游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恐怕二三十万都不止。
200万辆机动车没有让北京交通瘫痪,那么300万、400万如何呢?对于北京机动车“总量”规划最早提出量化建议的是今天的商务部长,当时的机械部副部长吕福源。他在1997年春天就提出,国际上属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大都市,汽车保有量少的400万辆,多的700万辆。且不说这些城市还有发达的地铁。一个城市的经济总体规模,总是与汽车的保有量相联系的,没有足够的汽车保有量,经济就不可能充分活跃起来。
今天北京的市政专家们根据国际大都市的共同规律,建议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长远规划应该在700万辆左右,而且要辅之以全面的交通智能化管理和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人们的认识的确在与时俱进。在汽车进入中国百姓家庭的历史进程中,有一点是铁定的:道路拥堵的时紧时缓,始终会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长期相伴,既不要指望“永远的畅通”,也不会有杞人忧天的“瘫痪”。(据新华社8月12日电)
这是一篇发表于整整五年前的文章,但如果把文章中的200万辆换成300万辆、400万辆,看起来觉得仍像刚写的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是在说五年前的事。是文章写得好具有超前意识么?非也。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人,包括某些决策者、领导者,他们的思想观念何等陈旧,思维方式何等简单,并且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思维方式,五年过去以后仍旧没有根本的转变,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任何转变。
堵车就是因为车多,车多就限制车辆的保有量,已有的车呢就限制使用。路上车少了,当然就不再堵车了。解决堵车问题并不难嘛!看起来这种推论很是有理,也很管用,但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什么问题就都好解决了。看病难,那就限制人们少看病、不看病,规定只有病到什么程度才能去医院,一般的感冒肚子疼医院不接待,只能自己到药房买点药;电力紧缺,就限制人们少用电、不用电,规定几点前必须关灯睡觉,每人用电不准超过多少度,超限拉闸;住房紧张,那就规定每个人住房不得高于几平米,一套房子不得大于多少面积……等等。直观上看,这些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能这么办么?这么办,社会还能进步么?经济还能发展么?人民还能过上幸福生活么?如果以这样的思路也能管理城市的话,随便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市长。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管理城市,还体现出懒惰政府的明显特征。限制是最简单的管理办法,只需发布一个通告,只需违者罚款,几乎不用动脑子,也无需学习什么科学发展观。
限制的办法也不是什么新发明,也有一些国家用过,我们有些国人也很欣赏,想照方抓药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在国外已经实行过的限制措施的结果又如何呢?
伦敦征收车辆拥堵费的做法,是最著名的了,不少人为之津津乐道。外国的许多好东西学起来不容易,常常会被认为不符合中国情而学不成。但是对这类东西,有些人学起来倒很快。今年国内学伦敦想要征收城市交通拥堵费的说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