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753 1 803 2 703 1 527 2 622 1 627 999 267
资料来源:各国(地区)相关政府部门。
第三,全球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国债和公司债券和银行存款等)总量惊人。据估计,到2005
年底,已经超过140万亿美元,比2004年度增长了7万亿美元,并有望在2010年前达到214万亿
美元。其中,最重要的增长来自美国私人债券,共增加了万亿美元。而在私人债务证券中
,抵押贷款证券的增长最快。在全球范围内,私人债务证券的增长仅次于股票,位居第二,
增长了万亿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长来自于国际债券的发行,其在2005年增长了万亿美
元,增幅为。
第四,全球金融深度不断加大。衡量全球流动性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金融深度,这可以
用金融资产占GDP的百分比来反映。前者反映以金融资产形式存在的财富,后者反映当前的经
济活动总量。1980年,全球金融资产的存量大致与全球GDP相当;到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两
倍;2005年底前者已经是后者的倍—显示了大量财富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存在(见图2…1)
。 图2…1 以占GDP的百分比表示的全球金融资产存量(单位:%) ①
以2005年的固定汇率计算。 ②
由于计算过程中进行了四舍五入,所以数字相加之和并非为总数。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全球金融存量数据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宽松货币政策造就全球流动性过剩
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为刺激总需求,美国政府采
取了宽松的财税政策,美联储由加息周期转为减息周期。美联储于2001年1月3日开始降息。
再加上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打击,到2003年6月已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下
调至1%,达到46年来的最低水平,之后一直保持到2004年6月。
与之相呼应,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走出低谷,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长达5年的将基
准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同时还引进了数量放松作为货币政策的杠杆。
所谓数量放松,即日本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储备。通过这一措
施,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总水平从原先法定的6万亿日元提高至30万亿~36万亿日元。由于超
额储备不付利息,商业银行会尽量提取这些超额储备用于放贷。调节利率属于价格型的政策
,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则属于数量型的政策,因此日本央行将该政策称为数量放松。零利率政
策提供了没有成本的资金,而数量放松则提供了随手可得的资金。
此外,日本央行还采取另外两项特殊政策为金融市场直接提供流动性。一是大举买入日本国
债。每月买入的日本国债达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新发国债的1/3。二是当日经指数在200
2年9月跌至9 000点时,入市购买了2万亿日元的匿名股票。
欧洲中央银行在2001年后也进入降息周期,2001年连续4次降息,共降低150个基点,2003年
6月开始,将2%的低利率维持了近两年半的时间。
除了上述显性的政策措施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央行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
,有效(甚至过度)降低了市场的风险预期,体现在金融产品风险溢价长期偏低。这种偏低
的风险溢价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长期处于宽松状况,各种杠杆交易、衍生品交易、货
币套利交易应运而生。
上述这些政策直接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助长了资产市场“牛市”。但“牛市”的背后,是全
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全球金融失衡,也是美国经济失衡带来的美国金融失衡。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全球经济“三元”结构
不少专家与学者提出了全球“失衡”的概念。这一概念又被引申为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