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0世纪60年代在加州的成长过程。马丁?斯科塞斯在《残酷大街》(Mean Streets; 1973)(图)片中,回忆了在纽约“小意大利区”的青春岁月。科波拉让两部《教父》电影洋溢着意大利血统家族中,强烈感情联系的活泼却忧郁的感觉。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将个人对暴力与性爱的执迷,注入他编写的《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剧本,以及他个人执导的电影《硬核》(Hard Core; 1979)当中。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部分 电影史(2)
由于电影是年轻导演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很多新好莱坞的电影都是以旧好莱坞为基础的。德?帕尔玛的电影就大量引用希区柯克的电影,如《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 1980)便公然改编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Psycho)。彼得?波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的《出了什么事,大夫》(What's Up; Doc?; 1972),就赋予滑稽笑闹片(screwball edy)新意,尤其是参考了霍华德?霍克斯的《育婴奇谭》(Bringing Up Baby)。卡朋特的《进攻十三区》(Assault on Precinct 13; 1976)部分剧情衍生自霍克斯的《布拉沃河》(Rio Bravo);演职员名单中的其中一位剪辑师是“约翰?钱斯”(John T。 Chance),而那正是约翰?韦恩在霍克斯的西部片中饰演的角色。
同时,也有很多导演欣赏欧洲传统,斯科塞斯受维斯康蒂和英国导演麦克?鲍威尔(Michael Powell)壮丽的视觉所吸引。有些导演则梦想以欧洲模式拍摄复杂的“艺术电影”。最为人所知的尝试,可能就是科波拉的《对话》(The Conversation; 1974),改编自安东尼奥尼在现实与幻觉之间暧昧游走的《放大》(Blow…Up; 1966)。
罗伯特?奥尔特曼和伍迪?艾伦(Woody Allen)以相当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由欧洲电影提供的创意态度,例如,奥尔特曼的《三女性》(Three Women; 1977)和伍迪?艾伦的《我心深处》(Interiors; 1978),就受到不少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影响。而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之处,伍迪?艾伦可以说是复兴了美国的喜剧风格,如《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曼哈顿》(Manhattan; 1979),和《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5)。奥尔特曼的《花村》(McCabe and Mrs。 Miller; 1971)和《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 1973),展现了没有严格分际的表演风格、丰富的配乐,和跨越类型的作法。他的《纳什维尔》(Nashville; 1975)构建了这样一种情节结构,其中一群偶然相遇的人,角色有二、三十个之多,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主角。奥尔特曼在他的电影生涯中,一直都在探究这个叙事形式,其他著名的还有《婚礼》(A Wedding; 1978)、《银色、性、男女》(Short Cuts; 1993)和《大家来我家》(A Prairie Home Campanion; 2006)。像这种以人际网络为基础的剧情,常成为独立制片电影选择的题材,如《木兰花》(Magnolia; 1999)、《撞车》(Crash; 2005),以及《爱情你我他》(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2005)。
罗伯特?奥尔特曼和伍迪?艾伦是较为年长的一代,而这批“电影小子”则成为当代最成功的导演。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成为势力强大的制片,合作拍摄“印第安那?琼斯”(Indiana Jones)系列,并成为好莱坞新世代的化身。科波拉无法维持个人的片厂,但依然是一位重要的导演。斯科塞斯的声誉稳定成长,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已是最受影评赞赏的当代美国电影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秀受到赏识,创造出“新新好莱坞”。那10年当中,很多最卖座的电影都还是出自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之手,其他成功的导演则年轻一些,如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终结者》(The Te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