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根据珠海公开课的现场问答整理) 问题2:在您的书中,您已经把“完善细节”作为增强民族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您认为方法论应该是什么?或者说,该从何处下手?
答:我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我曾说,中国人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优势,但在管理的角度上不具备优势。就规则意识讲,中国人经常想办法钻规则的空子,我们如果有德国人一半那么“笨”,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则,我们会走得更好。
第二,力避精明。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聪明,而人是应该需要高明一些的。高明即善于掩饰聪明。我强烈主张要严厉打击“精明行为”。比如华为高层在收到一位研究生员工关于华为战略而提出的一万多字的“高明”建议的文章后,立即要求人力资源部把这位“精明”的员工辞退,这即是一种“打击精明”。
第三,从规则入手。正如呼和浩特的《北方新报》实行的“三毫米规则”(就是每份报纸的两篇文章之间,必须保证三毫米的距离),看似简单,由此及彼,却可以培养大家做事认真、规范、遵守规则的态度,由此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第四,程序训练。我认为企业管理统称为规则,规则里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程序,另一部分是制度。程序是要求应该怎么做才对,制度则是应对如果不对怎么办。如果用大量的文件对员工解释不对该怎么办,不如用更详尽的文字告诉员工该如何正确的做才对。现在许多企业在管理中有大量的制度汇编,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要把重心放在程序上,并对员工进行程序训练。因为简单不等于容易,再简单的事也要训练。而制度是不需要学习的,因为制度只是边界,如果严格按程序执行就不会犯规、不会出界,即便出界了也不是你的问题,是程序的错误。
第五,调控心态。现在有人认为,整个社会大背景都是重大轻小、重整体而不重细节,你一个人把握细节,力求完美有什么用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用老话说就是从我做起,能做到什么程度暂且不论,每个人先注重自己身边的细节,那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改变。不求一切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第六,细节源于态度。细节的不到位,源于态度的不到位。我们很多细节做不到位,不是做不了,而是没有去做。如礼貌问题,其实就是个态度问题。毛病是表现,态度才是根本,因此,细节源于态度。
第七,细节体现素质。对细节的认识也与专业素质有关。一次,有位卖羊绒衫的,他领我去市场转了一圈,说我们这里两件衣服挂很久了,始终卖不出去。事实上,质量很好,也很好看。一件是大红的,穿在身上一定很亮丽,特别是中年女性穿应该是非常好的,很有朝气;另外一件是绿的,比较深的绿,年轻女孩穿也应该是非常漂亮的。但是衣服挂在那里总是不怎么协调,红色的因为在前面,在强光照射下看起来很扎眼,红得就像鲜血一样,看上去感觉到一种压力;而那件绿色的放在后面,给人的感觉有点黑墨色似的,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于是,我就对他说把两件衣服换个位置看看。结果就不一样了。绿色的在前面,在强光下没有问题;红色的在后面,稍微暗一点,反而显得更好看。过了一个礼拜,这个老板给我打电话,他说:很怪啊,两件羊绒衫换了一下挂放顺序,人们觉得这两件都很好看,都卖出去了。
问答录:对话汪中求(2)
(根据《人民网》的访谈整理) 问题3:您谈到了复制的问题,您说企业的复制要在成型且稳定发展条件下才能有效复制。那么对现在市场上的好几个城市,如广州,上海等,一夜之间出现了很多家“武大郎烧饼店”。您对此有何看法呢?
答:目前还不了解你说的“武大郎烧饼店”,但企业的复制要遵从以下四点:
一是,只有善于经营的企业,才善于复制;
二是,复制时,必须要有标准;
三是,企业发展的速度与管理的能力要成正比;
四是,必须要有一支相对专业的干部队伍。
(根据《扬子晚报》的采访整理) 问题4:您把眼光盯在细节上,“苛刻”地对待他人,对自己是不是也一样“苛刻”,甚至“吹毛求疵”?我们很想知道生活、工作中的汪中求是否是“细节完人”?对照您的书来看,汪中求是否言行一致?
答:我自认为自己是“中智之人”,智商平平,但我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却有过人的一面。生活中我“睡得比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