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页)
富有、最具魅力的现代青年企业家;被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为中国民营投资业第一人,在国内企业界,他享有“资本猎人”的称号。他的投资口诀是:“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作是乘法”,被愈来愈多的企业人士奉为圭皋。因此,我们的同学会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盟,为各位同学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北京类似像清华大学资本运作同学会这样的民间组织起来的私募基金较多,而且实力雄厚,是未来影响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力量,很有可能中国的巴菲特和索罗斯式的人物就会出自这种性质的私募基金机构中。
二、上海系
上海一贯乐于自诩“金融中心”,然而真正的金融中心靠的是金融家的冒险精神和梦幻般的运作,所以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确曾因其为“冒险家的乐园”而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而21世纪的上海金融家却显得有些过于阳春白雪了。数以百计的外资金融机构受到业务扩张方面的严格管制(至少在2006年之前都会如此),因此,来到中国的只是他们的机构而非真正的金融家精神,加之他们获得政府信息资源有限,行事显得更加的谨慎。 。 想看书来
中国的金融经济时代(3)
而另一方面,年轻些过分富于冒险精神的上海民间金融家却不如北京走得稳妥。“首富”###等纷纷涉案,连国有金融机构落马人物不少都来自上海:刘金宝、朱小华、张恩照等,似乎昭示着按照上海规则产生的“金融家”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容于整个体制体系。
不过情况似乎有些变化。郭广昌的复星集团已经持有一些银行股权并控股德邦证券。在2004年遭遇“宁波建龙”事件后,业内传闻同样打造产融一体化并依托并购迅速扩张的复星将成为“德隆第二”。但最终郭广昌和复星逃过宏观调控一劫——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如属实,上海的民间金融家也开始被有技巧地纳入体制中了。
三、温州系
温州民间金融的活跃众所周知。除了资本的规模以外,“合伙制”可能是温州金融家的最大创新,也是其在体制之外但仍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北京系还是上海系,金融家与体制的关系都显得十分关键,但是温州的“合伙制”金融运作使得金融家可以摆脱个人力量的限制,与体制相抗衡甚至影响体制。
这种合伙制如各种“标会”、“炒房团”也是其中的一种。最具规模的则是2004年6月,9家温州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首家中国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经营无地域限制。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温州市政府还不知道财团开张的情况下,财团就首先通过媒体向社会通报了自己的诞生。
虽然无法说出某个温州系民间金融家的具体名字,但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民银行在5月25日发布《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被业界评为对民间融资正名的重要文件。《报告》中特别用专栏的形式对民间融资的现状、作用和规范进行了阐述。而在此前的3月28日,中国央行对“民间融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详尽调查,而这些调查又是基于近些年央行和银监会在温州地区做的大量专项调查。央行行长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多次前往温州调研民间融资的情况。
由此看来,温州系是一支新型的全市场力量,它代表了和北京系乃至上海系完全不同的模式。
四、晋商系
“他们极为低调,生活朴素得出人意料。”这是投资圈对晋商系金融家的普遍评价。位山西投资家来北京出差,一碗面条后就坐公交车匆匆赶火车离去;而一位做房地产按揭的信贷员回忆说,早在2001年,他曾在一个房产项目中就接待了七八位一口气投资购买三至五套京城高档外销楼盘的山西投资商,面谈时发现他们多投资煤矿,貌不惊人。
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他们和历史上的晋商已经不算一脉相承了,虽然吃苦耐劳的劲头还在,但改革开放的路径落在他们身上,只能使他们尽可能地低调:晋商系虽不乏身价上亿的富翁,但是他们的原始积累来自从国家垄断的边缘挖到的资源,风险大而辛苦,和政府的关系也相对疏离,低调成为他们身上的烙印。
“他们非常保守,不愿做风险稍大的投资,要说服他们投资于他们不了解的产业,相当困难。”但资本的扩张性也可能会促使资本所有者变得更加积极。北京系和晋商系在这里得到融合。
五、广东系
粤系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