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2/4 页)
也并无反感。
听计空城说纵横家和名家的人又要辨理,赵无忌也改变了路线,转而和计空城一起前往辨理大殿。
此时大殿周围的台阶上,早已几乎坐满了人。
百家学宫之中,各国而来的学子就有一两千人,加上楚国的一些贫寒子弟混在其中,此时单单一个辨理大殿,就有约莫四五百人聚集。
而就在辨理大殿的正中央,一人披头散发,仅仅以树枝插着头发,一身灰布麻衣,歪歪斜斜的站在大殿中央的‘擂台’左侧。
而另一边,一袭白衣,头戴玉冠,腰间扶着宝剑的英武中年,则是站在右侧。
赵无忌的身边,计空城小声说道:“左侧的那个就是名家的白边,听说他曾经以三寸之舌,气死过徐国的大夫许林。”
能为一国之大夫,即便是小国之大夫,那也是有些才能的人。却被人用言语刺激而气死,可见此人的嘴上功夫,何等了得。
大殿四周,也都有嗡嗡的声音响着,显然都是在小声讨论。
就在大殿几乎全都坐满之后,便由楚国士兵,给在座的学子们发放了一红一黑两根竹签。
这是用来等辨理之后,评判胜负所用。
毕竟文斗不比武斗,若非差距悬殊到一目了然,最终还是要由场外的‘观众’,来评判输赢。
法家的郑颖站出来,说道:“诸位安静!辨理马上开始,红签代表纵横家,黑签代表名家,辩论时间为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之后,请诸位举起手中的一根竹签,以代表意愿,判断双方输赢。”
话音方落,名家的白边便抢先‘进攻’。
“纵横家来去诸国之间,左右逢源。未曾知道,可有其主?可知忠义?”
第二百零一章唇枪舌战(求订阅)
白边这话说的不可谓不重,直接就是一发地图炮,把整个纵横家都拉了进去。
纵横即合纵连横。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可谓是最适应于春秋战国这个特殊时代背景的学派之一。
而白边则是抓住了纵横家的长处,化为软肋直击。
合纵连横,必然需要考虑的就是多方面的利益,以此来达到多赢的局面。但是同样,如此一来,就必然无专侍之主。
白边说纵横家,不知忠义,似乎也不算是错。
听闻白边之言,田恒面无异色,反而是在四周坐着,不少对纵横家抱有好感的学子极为不忿。
纵横家虽然大多数没有专门侍奉的君主,但是他们游走于列国之间,也有调解矛盾,化解一触即发的战乱之作用。其实还是很容易赢的好感的。
只听田恒不急不缓道:“纵横者不知其上,却知其下,为天下百姓而本走于诸国之间,游离于八荒,奔波于四海,不忠于君,却仁于民,何过之有?”
田恒此言一出,四周便是一片叫好之声。
面对白边的指责,田恒没有直接否定,而是以一句‘不忠于君,却仁于民’,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紧接着田恒直接又说道:“倒是尔等,于天下之定无益,于天下之乱无益,只逞口舌之利,发诛心之言,上乱朝纲,下颠黑白,左右无事,庸人自扰。还在此如狂犬乱吠,是何居心?”
“好!”四周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叫好,只觉得田恒此言,解气之极。
名家当然没有他所言的这么不堪。
不过名家弟子确实容易走偏,常常会执迷于浅显的口舌之辨,而忘了最初‘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变’,天下礼法源于人,其实是管理人的一套学问。
同样的一套东西,不可能永远适用,但是人们却又故习难改,所以有了‘辩’,有了名家。他们负责剖析出不合时宜的礼法缺漏之处,用以警惕世人和国君,对不合时宜之处,加以更改。
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太多的名家弟子因为口舌之利,而压制诸多政敌。渐渐的形成了一股转挖对手短处,然后加以无情嘲讽、打击的风潮,反而使得核心丧失。
这也是名家不得好感的几种原因之一。
听闻了田恒的反击,白边表情同样没有什么变化,即便是被诽为‘狂犬’,依旧十分淡定,直接绕开了田恒的指控,而是抓住田恒之前所言的‘不忠于君,却仁于民’道:“天下之民皆归君,岂有君弱而民强的道理?你所言,根本就是欺人之言,不忠于君,自然也就不忠于民。”
这又是名家的辩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