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页)
,才能由楚灵王托起这七尊大鼎,去往祭台。
鼎身上绘制着九头凤凰的浮雕,整齐的刻着铭文,两耳如凤尾朝上,高高拱起。
楚河仔细的打量了一番,只觉得这七尊大鼎,除了做工精细、考究之外,也就唯有‘笨重’一词可以形容,倒也没什么特别出奇之处。
他也就看了看没什么疏漏之处,便吩咐一队兵甲严格看守放置七鼎的大殿,然后离开。
一切准备妥当,该入场都已经先后入场,那些没资格进来的,也只能在章华台外打转,着急上火到嘴巴都起泡。
五月初五,楚灵王正式驾临章华台。
从第一缕朝阳升起开始,便先祭拜历代先祖、先王,焚烧一车车写着祭文的竹简。
然后便是礼乐响起,巨大的编钟、编磬排列成行,响起恢弘之乐。
、钲、铎、于、铃等乐器,也交替而行,将整个乐曲变得更加的复杂、繁琐。
就楚河听来,这些乐器混合演奏,未必多么好听,但是却又有一种极为震撼心灵的感觉,令人在这种氛围下,不得不变得更加的庄重肃穆,谨小慎微。
百家宾客,楚国满朝士大夫,以及手持楚河发放出去的令牌,走后门进来的一些人,都已经在祭台四周跪坐好。
烈日虽然暴晒,却无人叫苦叫累,纷纷直视着正南方向。
正南方,楚灵王身穿诸侯王服,一手托着一尊大鼎,正大步行来。
那重过千斤的大鼎,在楚灵王手中,却仿佛轻若无物。
自禹皇往后,天下九州,气运以鼎分之,故而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鼎就是气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多高的地位,多高的资质,就能托起多少鼎。
春秋五霸,乃至后来的战国诸多雄主,都曾试举九鼎,纷纷失败,这才不得不退回原位,不敢再征战天下。
就是因为九鼎判定,他们没有聚拢九州气运的资质。
楚灵王身为楚国大王,七鼎之内,轻松举起,仿佛无物。
所谓天子举九鼎,汇聚天下运,这种说法以及约定俗成的模式,要等到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才正式宣告落幕。
至此以后,天子难举鼎,而所谓九鼎就更变成了一种名义上的象征,没有了太多实际意义。
因为项羽曾经举起了九鼎,这才汇聚了楚地最后的余韵以及被秦王横扫之六国残余声势,推翻了强大的大秦帝国。
但是最终项羽却兵败乌江,落得自刎身亡的下场。
并未成为九州之主,天下诸侯王。
哐!哐!哐!
一连七声巨响,楚灵王将七座大鼎摆放在了祭台之上。
接下来就是楚河这主祭出场了。
身穿着上古流传下来,凤羽编织的羽衣,手持着祝融枯木杖,头戴凤凰尾羽冠,脚踩着芒鞋,脸上画着凤凰五德纹,楚河以奇特的步伐,走上了祭台,站到了楚灵王的身边。
第九十六章祭天之变(求推荐、收藏)
站在七鼎之前,楚河以古老的楚国腔韵,颂唱着祷告苍天、先祖的歌谣,随着声音越来越高亢,就连楚河自己,都精神恍惚起来,仿佛被一股奇异的力量,拉扯到了一个蛮荒、原始的世界,同时楚河体内流淌的血脉力量,也开始不断的震动,身上披着的凤凰羽毛,此刻散发出星星点点的荧光,仿佛要燃烧起来一般。
箜!箜!箜!
楚河手中的祝融枯木杖在石板上用力的敲击着,每一击都仿佛敲打在人的心神之上,调动着人心的震动,将所有人的精神,都调动到一个统一的频率上来。
左右副祭已经率领着众多文武朝臣,将一卷卷的祭文投入七座大鼎之中。
当七座大鼎都堆满,楚河手中的祝融枯木杖的顶端,忽然燃起了一朵绯红的火焰。
火焰一分为七,分别落入七座大鼎之中,然后熊熊燃烧。
此时天空风云色变,分明是正午时分,却有着红霞漫天,似乎是真的引来了古老的英灵,注视着这片广阔、富裕却又苍茫多变的土地。
楚河停顿了下来。
楚灵王站在七鼎中间,叩拜着天地,口中大声诉说着所求所愿。
“唯愿风调雨顺,万民安康。”
“唯愿兵强马壮,江上永固。”
!
此时的楚灵王,倒是像足了明君,许多原本已经开始对楚灵王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