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3 页)
韦凤绢先生观点颇能代表之前的情况:该文“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重要文章,作于建安十五年。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掌握了汉朝政权,并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就在他为进一步统一全国而作努力时,有人说他将篡汉自立,‘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为此,他写了这篇令(令,上告下的文书)以*志,并奉还了大部分食邑(让县)。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剀切感人。他说自己起初只想作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董阜,也不想多拥兵马。如此再三说明白己的志向本不广。然后,他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封地可退,兵权不能放弃,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毛泽东主席针对卢弼《三国志集解》给《让县自明本志令》作注对曹操指责一事而写下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毛主席在《三国志?刘表传》裴注载刘表“杀降”事继续批文说“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毛批对刘表建安五年郊祀天地之事说“做土皇帝,孟德不为”,多次赞美曹操。毛主席大概忽略了曹操屠城的军令和屠城总人数比刘表杀降要更残忍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近年张作耀先生《曹操传》对该文有深刻而中肯的研究,今引其文以飨读者:自编自导自演增县让县事。据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傀儡天子献帝封曹操邑兼四县,食户三万,除原食武平(今河南鹿邑县西北)万户外,又增阳夏(今河南太康)、柘(今河南柘城北)、苦(今河南鹿邑东)三县二万户。让封增封让封是曹操为了获得名誉而惯用的伎俩。但此次“增封让封”比以往有更深更大的意义,它超越了让封本身。形式也不是表彰,而是教令,不是奏上,而是临下。借个由头把该说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分损谤议”。……曹操一生,虽重武事,但也从不轻视舆论。从《明志令》本身完全可以看出,当时认为曹操怀有“不臣”之心的人,不在少数,《明志令》就是针对这种形势而发的。因此,他决定作出回答,以排斥顗议,清除疑虑,《明志令》的主旨在明无篡位之志,以“分损谤议”,放点烟幕,从而以巩固权力,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再塑自己的形象,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权利大造舆论,《让县自明本志令》里曹操说自己“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这既是真话,又是假话。就其夙志言,曹操在没有完成统一之前并不想在名义上完全代汉而立,做了宰相就是“人臣之极”,所以这是真话。但他实际上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无时不在积极为子孙后代谋,他要做周文王,大事让他子孙去完成。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认为当了宰相“意望已过”,而是封魏公、晋魏王,一步一步向皇帝的宝座靠近。所以说这是假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何以如此?千古曹操只一人(14)
曹操从历史说到家世,并以周公自喻,反复说明自己绝无异志,然后立即落实在实质问题上,指出要想让自己交出兵权、政权,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儿子的封地收下来,自己的封地让出去。曹操之智、诈确实超人一等。其一,权柄的确比邑土重要的多。他深知没有了权力,不仅土地难保,人身恐亦难全。其二,实际上他并没有失掉什么,让出去的土地又以三个儿子的名义得到了。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曹操发《让县自明本志令》,没几天,次年正月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形式上看,曹操让三县二万户,三子受三县一万五千户,减户五千,实际上封子三县均属郡国所在重地,战略地位远较豫州东部一隅三县重要。他借此控制了三地即在幽冀青三州地建起了一道从今山东平原到今河北饶阳、涿州的防线,构成了根据地邺的屏障。所以要这样,曹操自己说得很清楚,就是“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事实是,他在三子封侯得地之后,仍感其地不足卫邺。不久,魏郡地盘便由原来的十五城增加到三十城,直接控制辖区翻了一番,足见让县非其本志也。
诸多历史记载表明,曹操在《明志令》发布的同时和以后,加紧了巩固权力的步伐,扩大直接控制的地盘是其一,诸子封侯以增外援是其二,更重要的一步是用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