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在三层阁楼朝南的一间茶室里,胡英早派人定下了一个雅座。三人刚一落座,茶博士就肩搭青巾,手持铜壶,准备过来烹茶。
胡英一摆手:“我们还有一位客人未到,你把菜单呈上,我先点几道。至于茶么,当然是用君山银针了。”
茶博士小心地赔着笑脸,问:“不知公子爷是要黄茶银针呢还是绿茶银针?”
茶博士并不认识胡英,只是从他的年龄相貌以及举止打扮中,猜测他定是富家公子哥儿无疑。开茶馆的,这一点点眼力若不具备,那就是瞎子。至于旁边的两位随从,倒无需多看一眼,因为那不过是一个老家院和一个小厮而已。
茶博士有这一问,是有缘故的。原来这洞庭湖中不但有丰富的水产,更有一样名闻世界的好东西,就是岳阳产的茶叶——“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外观独特,茶味醇爽,为中国名茶之一。君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文字记载。著名诗僧齐已曾写下诗句来赞美君山茶:
《菊花醉》第一章(4)
邕湖惟上贡,何以惠平常?
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黄。
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
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君山银针”的采摘是极为严格的,为防止擦伤芽头和茸毛,盛茶的竹箩内要衬以白布。采摘的日子要选在清明前三天到清明后十天,芽头要长一分到一分五,宽三至四毫,芽蒂长两毫。要求肥壮重实,披满白茸毛。
君山的茶农有九不采之说:雨天不采,有露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开口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瘦弱芽不采,过长过短的芽不采。
“君山银针”的珍贵,从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开始,每岁只贡十八斤。每年谷雨前,岳阳知县就派人监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耸然,俗称“白毛尖”。一般的民间,连“君山银针”的模样也见不到,就是茶商巨贾的胡英家,要得一点“君山银针”,也是难乎其难。
岳阳楼是天下名楼,四方游客慕名而来,不乏达官贵人,巨商大贾。经官府特批,准许这楼上的茶室外卖一些。茶博士是见人下菜碟,倘若你衣衫褴缕,满脸寒霜,一副穷酸模样,他是不会给你推荐“君山银针”的。就算给你推荐,你也未必消受得起。要知道,一钱“君山银针”,就要五两银子呢。
胡英对茶博士说:“你既然问黄茶还是绿茶,那么,就请你说说这二者的区别如何?”
胡英有个习惯,一旦与人谈茶,就百事皆忘,任你火烧眉毛,也休想让他动弹分毫。眼下他这股子劲头又上来了,也不管菜单,只要茶博士回答他的问题。
茶博士却也不慌,用青巾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说道:“这位公子爷,您是行家。既然您问到我,那我就献丑了。这‘君山银针’既有黄茶和绿茶之分,就在加工工艺上有了区别。黄茶类银针在加工时保持了‘岳州黄翎毛’的特色,经过采青、摊晾、初烘、初包、复烘、摊晾、复包、干燥八道程序,历经三昼夜才能完成,其中初包是关键。”
“嗯”,胡英对茶博士的叙述感到满意,他说道,“那初包又有何讲究呢?”
茶博士说:“初包是将经过摊晾、初烘之后的芽坯每两到三斤用双层油纸包成一包,装入箱中,放置两天两夜,让茶坯自然发酵,茶芽呈黄色并具有黄茶特有的醇香气味。成品‘君山银针’芽色金黄,大小匀齐,肥壮重实,紧密挺满,银毫丰披,香气清纯,乃称茶中上品。”
胡英听得连连点头,面露赞许之色。胡嘉宝则没有兴趣,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见胡英没完没了的要聊下去,就不耐烦地说:“英弟,咱们是做么子来啦?既不吃饭,又不喝茶,干坐着说个没完,难道咱们家的茶叶你还没研究透彻么?”
茶博士见他言语不逊,就要溜走。胡英却手一摇说:“甭听他的。我们在等几位朋友,你再说说那绿茶银针是怎么回事?”
胡嘉宝实在听不下去,兀自站了起来:“既然如此,我还看我的楹联去,也强似听你们无聊的絮语。”
胡英笑道:“悉听尊便。可是,你却不要走远了啊,回头我们还要议事呢。”
胡嘉宝答应一声,独自噔噔噔下楼去了。
茶博士感觉无趣,兴致减了大半,草草地说:“绿茶类银针,只是比黄茶类银针减少了初包闷黄这道程序而已。”而后接着问:“公子爷,您看点什么菜呢?”
胡英本来还想跟他聊聊“君山银针”的泡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