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重要著作、文件:
毛泽东的名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胡乔木根据毛泽东讲话记录整理的;
《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书,是他协助毛泽东编辑的;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在毛泽东、党中央指导下,对起草这一历史性文献起了重要作用;
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几十篇社论。其中,1949年新华社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他在毛泽东指导下起草的;
《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主要由他起草;
解放后,他参加起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八大”文件,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写出那篇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胡乔木夫人谷羽曾回忆,毛泽东是这样形容胡乔木起草的文件之多:
记得还是在1958年,一次我和乔木到主席那里去,主席谈起乔木写文章,表示很满意。主席坐在沙发上,把手平放在前,离地面约有两三尺高,比划着说,“乔木写的东西,大概有这么多!”
谷羽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胡乔木这“中共中央一枝笔”的一丝不苟:
1982年,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四十周年,曾考虑整理发表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关于文艺问题的一次讲话。我们进行整理时,对讲话记录稿中的一句话没有查清出处,这句话是:“徐志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报乔木同志审阅后,他特别提出要查明此句的出处,他怀疑“银针”是“银铃”之误。经查询,我们从鲁迅《华盖集续编》的《有趣的消息》一文中,果然发现有“银铃之响于幽谷”这句话。而这句话是鲁迅转述徐志摩的话时说的。这样,经过反复核对,终于查明了记录稿上的一个讹误。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乔木同志对编辑工作要求之严格,和他博闻强记,知识之渊博。
。。
中共中央常委们纷至三○五医院(2)
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他依然是“中共中央一枝笔”。
被称作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世人所瞩目。在邓小平等主持下,会议公报出自胡乔木笔下;
在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指导下,他又负责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献,负责起草了中共“十二大”的主要文件;
他主持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的第二版修订工作,帮助邓小平审定《邓小平文选》,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选》新版本……
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却几乎没有以他个人名义发表——即便是那曾广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最初也是他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文件,直至毛泽东亲自提议以胡乔木名义发表,这才印行了以他署名的第一本书。他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幕后”,是以党的名义、以领袖的名义、以延安《解放日报》或后来的《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确确实实是“中共中央一枝笔”。
胡乔木这枝笔,受到过毛泽东的称赞。其中,特别是由胡乔木起草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毛泽东多次说过赞赏的话。
笔者采访了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1992年11月30日采访于北京。,据他回忆,周恩来总理曾这样对他说起胡乔木:
“许多文件只有经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
“许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文章、文集,在发表、出版之前要送胡乔木看一下,作些修改,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正因为这样,在胡乔木病重之际,陈云派秘书转达了他的问候,并且表彰了胡乔木这枝笔多年来所作出的贡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胡乔木的一家(1)
胡乔木去世后近一个月——10月26日,遵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他曾多年工作、生活过的延安地区。
后事已毕,他的亲属们渐渐从哀痛的阴影中走出来,答应接受笔者的采访。我从上海前来北京,步入胡宅,来到胡乔木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胡乔木的巨幅彩色照片,上面披着黄、黑两色纱布。这张照片原是胡乔木和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