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 页)
变法也,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经变法后的虎狼之师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共计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五十余万。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而变法之创者商殃,也跟吴起一样因为得罪贵戚,而被车裂于市,悲哉!
灭秦兴汉之将韩信 :秦末,四处烽烟四起,秦之统治,岌岌可危,项羽刘邦,逐鹿中原,韩信者,幼年受胯下之辱,励精图志,学兵法,为万人敌,与赵背水一战3万灭其20万!一时所向披靡,后从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袭强楚之不备,及霸王自刎,天下初定,兔死狗烹,陈平,吕后,萧何共谋之,被诛于长乐宫钟室!
七国之乱之平定者周亚夫 :七国之乱,其势盛及一时,汉室江山,岌岌可危,吴楚连军,进兵睢阳,扣关函谷,景帝惊咤,临危授命于周亚夫,周亚夫者,严治军,明军纪,善用兵,领兵平山东四国于弹指,袭粮道,平吴楚乱军,叱咤风云一时,而天下定,景帝疑其功高盖主,削其爵,罪之,亚夫绝食5日,终死于狱中。
一代名将徐达 :结束蒙古对中原的数十年统治;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平张士诚;诛陈友谅;南征北讨;功勋卓著;与刘伯温;常遇春等共为开国元勋;然朱重八此人疑心重;易反复;开国之将;皆为残害;空哀伴君如伴虎;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笔者字面理解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的运动规则是正反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从“有”中生出,“有”从“无”中生出。
笔者感悟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里的“反”指的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过程,对立的结果就是对立以后形成新的平衡,这个平衡就是统一的过程。“动”指的是变化和发展,变化和发展就会出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结果。这里的“弱”是“强硬”的反义词,是低调顺应的意思,在自然面前要体现出柔弱顺应而不是强硬改变。意思是: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于其内部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结果,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用人力无法改变的。因此,面对自然规律,人类只有顺应而不能改变。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与“无”是认识层面上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揭示开的天下万物的奥妙,是在已经被认知的知识的条件下揭示开的;已经被认知的知识来源于对万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发现的结果。
人们认识宇宙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状态,而是一种更上层楼后的“扬弃”。用列宁的话说:仿佛是旧东西在高级基础上的回复,是“内容的前进、形式的复归”。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主席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
大鹏与焦冥
大鹏与焦冥
晏子是齐国有名的贤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