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以后,行事也不敢太嚣张,这位清官在位期间,他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相对的,一旦你要和上司或你不能得罪的人打交道时,最好使用一些能够唤起对方优越感的词语,尽可能做到不伤及对方的自尊心,如果能更进一步唤起对方的优越感,就更能使对方慎重考虑你的请求。
求职时,最容易成功的说话术便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
美国威廉博士是一位专门研究人际关系的权威人士,在他大学毕业后曾有过这样的经验。
有一天,他到一家食品制造公司应聘。他在等待面试时,开始怀疑自己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否实用,加上应聘者很多,所以他根本不抱任何希望。
面试时,他单独被公司总经理召见,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总经理突然问他:
“请问你有什么专长?你认为自己最适合在本公司担任什么职务?”
威廉很慎重地回答:
“事实上,我才刚毕业,还不太了解自己的专长……但是我想听听总经理您的意见,或者让我到公司里见习一下,看我适合做什么工作。”
听了这段话,总经理马上做了决定:“就这样吧,明天早上八点你来公司报到。”
就这样,威廉被录取了;前面那些应聘者,有的学位比威廉还高,口才也比威廉好,但都没有被聘用。
因为这些人一开始便充满自信地夸耀自己的能力,不把总经理看在眼里,使得这位同是博士出身的总经理心生反感。
而威廉的一句“我不太了解……您说呢?”就足以打动总经理的心。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有双重效果,既能满足上司的优越意识,同时又能表示自己的谦虚谨慎。
总之,先肯定对方的社会地位,再说些尊重的语言,就能博得对方的青睐。
美国宪法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诞生于美国,此前美国正处于独立战争时期,由于许多政治学者的参与,制宪问题因意见相左而一再拖延。
弗兰克林当时就是一位政治家,但他天生具有的演讲口才经常能够使敌对双方化敌为友,扭转不利局势。
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场面已经是一片混乱,几个党派之间有着激烈的争论,气氛一度热化,演变到最后不但已经闹得一团糟,而且许多人也开始进行人身攻击。
弗兰克林为了缓和气氛、平息冲突,于是对与会人士说:
“凭良心说,我也不太赞同这部宪法,但是,我却无法以坚决的态度去反对。直到今天,即使我得到有利的确切资讯,也会慎重地加以考虑,有时到最后也不得不推翻原意。任何重要的问题都是如此,原以为判断准确,结果却大相径庭。虽然今天各位的想法不一,但希望看在美国社会的共同利益上,暂时放弃个人之间的争执,共同签署宪法案。”
弗兰克林巧妙地运用“攻心”说话术,逼得那些争执者或对立者无法违背“美国社会的共同利益”这一个伟大的前提,使得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顺利诞生。
由此可以看出,他成功的秘诀在于坦率承认自己与别人一样,无法保证自己没有私心或不犯错。也就是说先承认自己的弱点,表明和一般人没有两样,然后再强调自己也不得不为了“大众共同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群众利益放大现象”,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种“集体移情作用”。
语言制胜,攻心为上,这是实战中归纳出的有效成果。攻心方式很多,语言技巧各异,有的时候用表面同情的方法,有时又需要作势威吓。总之,只要你动摇了对方的心理防线,他就不会坚持己见。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判处罪犯的依据除了确实的证据外,还有就是罪犯的供述,也就是自白。
大多数人的心理都存在一种恐惧:怕被指“白”为“黑”,“无”中生“有”,甚至从此事牵连到另一件事上,被扣帽子。
有时警方就会使用这种心理战,来让罪犯坦白。
因为如果不借助一些语言技巧的攻心策略,很难使罪犯甘心服刑。
一本警察手册写道:“你要极力找出嫌疑犯的心理防线,使对方内心动摇。让罪犯坦白的方法很多,但使用时要慎重,否则就可能有冤情产生。”
有位警察审问一位强奸犯,这嫌疑犯担心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所以便死不承认。
这时警察突然说:“从那位小姐的责任来看,她自己也不应该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