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是李纨早寡;“梦里功名”,便指享儿子的福,却没享多久了。珠冠凤袄是穿上身了,可是无常也来了。奈何!
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这无常勾的是谁的魂?李纨,还是贾兰?单看“那美韶华去之何迅”,似乎指李纨早夭;然而再看“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又似乎是说李纨不积阴德,殃及儿孙,那早夭的又似乎是贾兰了。
接下来接连四句排比,前三句“头戴簪缨”、“腰悬金印”、“爵禄高登”,都威风凛凛,吉利得很,但也只能是形容官员,也就是贾兰的;那么顺理成章,第四句“黄泉路近”,也只好派给贾兰了。由此可以确定,那“抵不了无常性命”的人,不是李纨,而是贾兰。
同时,也就可以大致推出李纨的晚景韶华了:贾家虽败,但贾兰却争气得很,努力取得功名,给母亲赚了一个诰命。李纨凤冠霞帔,志得意满。然而好景不长,那贾兰有福无命享,虽有“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却是黄泉路近,年轻夭逝。李纨寡妇死儿,没指望了。
但是这里仍有三大悬念:
第一,李纨的钱是怎么来的?
贾家既败,惜春“缁衣乞食”,巧姐儿“流落在烟花巷”,宝玉“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见第十九回脂批),甚至“沦为乞丐人皆谤”(见《好了歌》注批)——各个都落得这样惨,为何李纨倒像没事人一样,还有能力供儿子争取功名呢?
正如前文所写,那李纨是很注意攒钱的,又贪又悭,省吃俭用,应该积了不少家私。但是照常理,这些积蓄在家败时应该都被抄没了,连凤姐儿都落得“哭向金陵事更哀”,李纨又焉得无恙?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她早已将家私转移,通过李婶娘母女三人偷偷运出府去了。
第五十三回曾提到“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和李纹李绮家去住几日”,第五十八回又说,“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可见那李婶母女并不是长住大观园,而是有来有往,进进出出的。这就给转移财物提供了方便和可能性。
第39节:为何说李纨不积阴骘(2)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猜测,不能作为定论。不过以李纨素来小心、又注意敛财的品性来看,是有很大可能的。
第二,贾兰怎样做的官?
以往红学家们一直公认,那贾兰乐于读书,将来必是中了举人,遂让母亲凤冠霞帔了起来。
然按清朝例律,凡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写明直系三代姓名资历,记入《登科录》以备擢选。而三代之内倘有人犯重罪,则不许参加科考。曹雪芹本人即深受其苦,虽学富五车,却因为父亲曹钍强滴跚盏愕闹胤福��凹虾拧倍嗄辏��挥凶矢窨季佟!妒�芳恰方枰豢椤拔薏趴扇ゲ共蕴臁钡氖�分�谘笱笸蜓裕�涫挡还�盗恕盎巢挪挥觥彼母鲎郑�掷加衷趺从谢�峥瓶贾芯倌兀�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特别有一段文字照应中举之议: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这里说得明白,不能从举业发绩,乃是“贾门之数”。可见贾兰即使有出头的一日,也绝不会是因为科举取仕。
这段话在程高本中被删掉了,就是因为高鹗觉得与自己杜撰的宝玉、贾兰叔侄高中一说不符吧?由此也可以反证出,贾兰中举纯属高鹗臆想,不足为信。
那么,贾兰若想“爵禄高登”,既然没了“文举”这条路,便只剩下“武功”一途了。有没有可能呢?
且看贾兰在第二十六回中那精彩的出场:
宝玉……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贾兰在书中对白甚少,这算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了。而这个形象生动的画面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