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里面写道:“八仙铁拐李下凡,送仙丹(鲫鱼)来熬药,凡患无名肿毒,各种痈疽,一贴即愈。”这一传说后来飘洋过海,进入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书中。20年前,我的一位同学自海外归来,带回了记载这一传说的书籍复印件,可见余良卿膏药确实名不虚传。
我时常在想,民间百姓为什么要编出乞丐形象的铁拐李来赞扬余良卿膏药的神奇治疗效?联想到这一膏药的主要性能是医治长年流脓血的疮烂毒,而得此病者大都是昔日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再联想到余家祖传立下的为乞丐穷人治病分文不取的规矩,传说中的深层次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个传说不仅仅是对“余良卿膏药”神奇疗效的赞誉,更是对几代余家药人高尚医德的肯定。这是余良卿老字号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
至于余家的膏药为什么起名叫“余良卿膏药”,而不是叫做“余性庭膏药”或者“余鹤笙膏药”,我母亲也不得而知。我猜想,余良卿肯定是在余性庭之前的一位长辈,或许这膏药是从他那一代开始研制而成,或许是从他那一代开始渐为人知,余家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师爷,从此便有了“余良卿膏药”这一祖国医学瑰宝。
余良卿膏药长子单传,代代名医,世世盛名,可传到我姥爷这里,情况发生了变化。
姥爷大号余永年,是余家长房长子,自幼聪慧,本应继承祖宗传下的万贯家财,当好你的老板,做好你的生意也就是了,可是他偏偏自小就不安分。
清朝末年,安庆的革命氛围十分浓厚,是众多反清组织活动的重要区域。早在1903年,留日归来的陈独秀就在安庆成立了反清组织安徽爱国社,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他又成立了以武力反清为宗旨的“岳王会”,亲任会长。与此同时,孙中山也在日本创建了同盟会,并指派专人回国筹建安徽地方组织。另一个著名的反清组织光复会首领陶成章也将主要骨干成员徐锡麟派到安庆,打入清政府内部,密谋发动武装起义。
在这几股革命力量汇集安庆的背景下,姥爷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于是十七八岁时毅然弃文从武,考入清政府安徽巡警学堂,成为著名革命党人徐锡麟的门徒。自从我姥爷和徐锡麟这个名字连结在一起之后,从此便改变了他一生本应荣华富贵的命运。
一 名门
徐锡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革命党人。他早年游历日本,结识革命志士陶成章,参加了反清组织光复会,回国后,先是在浙江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为各地会党培训了大批反清骨干分子。后又遵照陶成章旨意捐得安徽道员,于光绪三十二年赴安庆就任安徽陆军小学堂会办,由于他精明果断,办事干练,深得安徽巡抚恩铭信赖,次年春升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警官学校校长职务。在此期间,他利用职权之便,广事交游,秘密组织光复军,亲任首领,另有红颜知己秋瑾任协领,暗中在巡警学堂的学生和驻守安庆的新军官兵中发展革命力量,并与秋瑾约定,于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九日,在皖浙两省遥相呼应,同时举行武装起义。
然而,就在起义按部就班地准备过程中,情况突变,由于叛徒告密,安徽巡抚恩铭得知了革命党人要在安庆起义的消息,马上调集兵力,加强了戒备。无奈之下,徐锡麟只好决定提前起事。
光绪三十三年7月6日上午,座落在安庆东北城根百花亭畔的安徽巡警学堂举行学员毕业典礼。八时许,安徽巡抚恩铭等一批地方官员陆续到来。九时整,毕业典礼正式开始,待学生列队入场后,徐锡麟突然转过身子,向恩铭举手行礼,并大声报告道:“回大帅,今日有革命党起事!”未等惊恐万分的恩铭反应过来,徐锡麟侧身从靴筒里抽出两把手枪,向恩铭连发数弹,恩铭立时受伤倒地。礼堂里顿时乱作一团,魂飞魄散的文武官员纷纷在乱中逃跑。恩铭由于伤势过重,当天晚上便一命呜呼。
战斗打响后,闻讯赶来的大队清军人马立刻包围了巡警学堂。徐锡麟见势危急,带领几十名参加起义的学员冲出学堂大门,直奔安庆军械库,企图夺取库内武器,与清兵决一死战,结果被清军重兵包围在军械库内,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审讯时他慷慨陈词,挥笔直书,谓“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次日凌晨,徐锡麟英勇就义于安庆东辕门外。死后被清兵残忍地剖腹挖心,炒食净尽,年仅35岁。
母亲后来听我姥姥回忆,姥爷当年以巡警堂学员的身份参加了那场惊心动魄载入史册的武装起义。至于他是怎样逃脱了清兵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