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德鲁克书典藏版 > 第34部分

第34部分(第2/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末世:囤女神,系统百倍返现全球灾变:开局建设神级战车初之心盛霆烨长夜尽头周铮穿越成太子的小说傅啾啾穿越小说领先人类一千年原神之旅行者在漫威让你练短跑,你破了世界纪录?在古代逆流而上的日子精灵之我是农场主穿书后我成了小拖油瓶顾总太太把你拉黑了乔若星顾景琰从学霸开始迈向星辰大海大唐贵婿模板奥尼尔,美女都是我的充电宝王者:是个英雄就超标,别太离谱世界杯:我把C罗喂吐了末日:我真不是土匪无止的界限

到困境,美国却拒绝这么做,顺便说一句,凯恩斯在40年前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

如今,要实现储备货币的稳定性,唯有各大主要的贸易国家——至少包括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同意在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上保持协调,甚至是服从于一个共同的、超越国家的决策。除非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要实现上述条件简直不可想象。就连在欧洲实行比这简单得多的“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其经历也不怎么令人感到鼓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欧洲国家的政府愿意为了欧洲货币单位稍稍退让一步。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根据最近的分析,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都是以管理和稳定货币的尝试作为基础的。难道说我们300多年来的尝试已经走到尽头了吗?

最后,还有一个结论: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彻底转到了世界经济方面。

流行的经济理论——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还是供应学派都认为,国家经济,特别是发达大国的经济是独立的,是进行经济分析、制定经济政策的单位。国际经济或许是一项限制条件,但它不是中心环节,更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现在经济学家的这种“宏观经济原理”已经越来越靠不住了。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发达国家,在经济政策中完全遵循了这一原理,但在最近的30年里,它们的经济状况最糟糕,也最不稳定。联邦德国和日本从未接受宏观经济理论,虽说它们的大学里也会教授这一原理,但它们的决策者——包括政界和商界的决策者都拒绝了它。和美英相反,这两个国家一直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划其经济政策,并且系统地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其变化当做可供利用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两国都把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地位作为制定政策——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甚至包括社会政策的先决条件,而往往把国内问题放到次要位置考虑。因此,在过去的30年里,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比英国和美国干得更出色。实际上,它们对世界经济的重视和优先考虑,大概是它们成功的真正“秘密”。

同样地,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秘密——日本企业、奔驰和宝马等德国汽车制造商、瑞典的ASEA(瑞典通用电气公司)和爱立信公司、美国的IBM和花旗银行,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很多中等规模的专业公司——都在于利用世界经济变化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计划和政策。

从现在起,所有国家——也包括所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想要在经济上有所成就,必须认识到:世界经济起着支配作用;国内经济政策只有在加强,至少是不损害该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成功。

这或许是转变后的世界经济所具有的最重要特征——当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特征。

[1986]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2章 美国的创业性就业机制(1)

美国的创业性就业机制“工作机会都到哪里去啦?”这是过去几年,所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常问到的问题。但对美国来说,人们从没问过另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问题:就业机会都是从哪儿来的?在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中,重工业就业机会都在不断减少——连在日本也是这样。只有美国经济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其出现速度比重工业就业机会减少的速度快得多。实际上,新就业机会增长速度之快,在美国和平时期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1965~1984年间,美国年龄在16~65岁的人口增长了38%,从1�29亿增加到1�78亿。但同期的工作机会增加了45%,从0�71亿个增加到了1�03亿个。到今年秋天(1984年),这一数字有可能增长到1�05亿,甚至1�06亿,这意味着自1965年以来,就业机会增长了50%,并且其中一多半都是在1973年秋季能源危机爆发后出现的——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接连爆发了“石油冲击”、两次经济衰退,整个重工业接近崩溃。1981~1982年间的经济衰退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创造新工作的步伐却几乎没有放慢。在这次经济衰退的谷底,1982年秋,虽然失业率创下记录,但仍比1973年多出1500万个工作机会。

日本过去10年的工作机会增加了10%,从5600万提高到了6100万,只相当于美国增长速度的一半。西欧的工作机会在减少——即便除去周期性失业人数,1984年的工作机会仍比1974年减少了整整300万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异世天然呆王妃十八岁,爱无处不在浮华一生沙丘情锁迷糊小医女带着农场逍遥古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