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2
有Yǒu子zǐ曰yuē:“其qí为wéi人rén也yě孝xiào弟tì○悌,而ér好hào犯fàn上shànɡ者zhě,鲜xiǎn矣yǐ;不bú好hào犯fàn上shànɡ,而ér好hào作zuò乱luàn者zhě,未wèi之zhī有yǒu也yě。君jūn子zǐ务wù本běn,本běn立lì而ér道dào生shēnɡ。孝xiào弟tì
○悌也yě者zhě,其qí为wéi仁rén之zhī本běn与yú
○欤!”
●[同学录·有子]姓名:有若,字子有。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三岁。据说长得很像孔子,孔子死后,曾受到同学们的推崇。在《论语》中出场四次。
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子就是其中之一。
这段话,是学生变成老师以后对学生讲的?
听口气蛮像。他这段话,主要讲孝悌。
孝悌是什么?
孝敬父母是孝,敬爱兄长是悌。
仁呢?
仁是孔子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解释起来有点复杂,我们把《论语》一点点学下去,大
致能明白。这里只要记得,仁有很多表现,但基础就这两个字:孝悌。
孝悌了,就不会犯上作乱……
冒犯上司,就是犯上;捣乱造反,就是作乱。后来用这句成语,多指对抗朝廷。
听上去,“作乱”比“犯上”要严重……
那当然。有子说:“为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很少见;不喜欢
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未有过……”鲜:少的意思。
听他这口气,好像是为了不犯上作乱,才需要孝悌的……
说得有意思。我想,孝悌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该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有子这个话也许是对国君讲的——对一国之君来说,总希望大家懂规矩、守秩序,所以他会提倡孝悌,多少有点功利主义。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呢?
有子接着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就自然产生了
。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哦,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做人的根本,他讲的也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
是的。从孝悌开始,培养自己懂规矩、守秩序的习惯,然后引申到朋友关系,师生关系,
再到君臣关系,都是同样道理——所以说“孝悌”是根本。
可是我曾听说,一些对父母很孝顺的人,也会造反……
看你,又扯远了,我们暂时不讲。既然是成语,就根据你的理解造句吧。
[造句]
犯上作乱——《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还自称齐天大圣,在玉皇大帝眼里,这简直就是犯上作乱。
学而第一 1。3
子zǐ曰yuē:“巧qiǎo言yán令lìng色sè, 鲜xiǎn矣yǐ仁rén”。
孔子很会看相的……
真的吗?
他说:“花言巧语、堆满笑脸的人,很少是仁人。”令色:讨好的表情。
从一个人的表情,就能看出他是不是仁,为什么?
一个字:假。
反过来说,“仁”就是“真”?
差不多,“仁”就是真,有时候真得有点傻,像小孩一样——对了,你们班有没有巧言令色的同学?
没有吧,不过,有几个同学见到老师或大人,嘴巴比较甜……这算不算?
那要看他的用心了,比如想叫妈妈买个玩具,想当小干部,有的就花言巧语……
但我发现大人都喜欢嘴巴甜的小孩。
大人也一样啊。比如,当领导的一般都喜欢嘴巴甜的下属,喜欢奉承,喜欢听好话啊。有领导喜欢,下属才会这样;有长辈喜欢,小孩才会这样——真叫人没办法
,你看孔子那口气,“鲜—矣—仁”,用了一个倒装句,很感慨的感觉。
你是说,在当时,也是巧言令色比较吃香,所以孔子才这样感慨?
是啊,因为他吃亏就吃在这里呢!
孔子也会吃亏?
吃了一辈子亏了,有时还是哑巴亏。所以我想,你将来是做巧言令色之人呢,还是做个真实一点的“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