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地触动了克劳士比敏感的神经,他感到有一种动力在催促他去做他早该做的事——改变质量管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发一下牢骚。“多少年来,我不止一次地抱怨过传统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观念陈腐,但我从未采取过任何实际行动,所做的仅仅是否定而已。”克劳士比默默地想着,“到了应该选择我终生生活方式的时候了。我需要挑战,需要动力来推动自己不断前进”
第2节,又一位“偶像”
又一位“偶像”
想到这里,克劳士比感到心头发热,仿佛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牵引着他。他不由地走出工厂大门,绕着工厂的围墙走了一圈又一圈——大约有3英里吧,而且是在当地9月的酷暑中
突然,他心头一震,仿佛触电一般,他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所在——当公司需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时候,自己却仍然在使用“可接受的质量水平”(AQL)标准。因此,问题不是出在工人身上,而是出在管理者提供的工作标准上。想改变这一点,管理者就必须进行变革,努力追求“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差不多就够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质量水平是的,关键就在“零缺陷”上!
想到这里,克劳士比的眼睛都发亮了,他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跳加速,脸上滚烫。他太兴奋了,忍不住跑了起来。路过的员工用惊奇的目光看着他,但他浑然不觉自己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他本想赶快回到办公室把刚才的想法记录下来,但实在难掩心中的喜悦,刚回到办公室,立即召集全部的高级经理过来开会。他坐立不安,感到口渴,开始不停地喝水,然后在屋里来回走动。
经理们全都到了,他们看着眼前这位“一反常态”的头儿,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
“你们都坐下,不要紧张。”克劳士比看出了大家的不解,然后很快镇定下来,开始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大家的表情逐渐轻松起来,但当他们听到“零缺陷”的字眼时,眉头都皱了起来,很多人脸上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我知道你们在等什么!”克劳士比哈哈大笑,随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很快,下属们就沸腾了,有人甚至冲上去拥抱克劳士比。最后他们一致要求克劳士比写一份解释“零缺陷”概念的报告,以便他们能进一步学习。克劳士比愉快地答应下来。随后他们笑着离去。
回家的路上,克劳士比特意绕到吉姆先生的办公室,想简要地向他介绍下自己的想法。吉姆先是坐在椅子上面带微笑听着,突然,他站了起来,用手“啪”地拍了一下桌子:“这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他脸通红,快步走到克劳士比身边,拍了两下他的肩膀,并要求克劳士比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关于这个概念的报告给他,好让大家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不过,菲尔,你应该有思想准备,那些质量权威和学者是不会喜欢你的!”吉姆很有预见性地说,“但是,我坚信,你一定会在质量管理这一领域出名的,并因此受到尊重,甚至还会永远地被当成人们的偶像。这是你的荣誉,菲尔!”
这是1961年9月里极为平常的一天,但是对克劳士比来说却是永生难忘的一天,对整个质量管理界而言也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天。
短短的一下午,克劳士比恍若隔世。他回到家后,径直走到桌前坐下,面对摊开的纸和笔发起了呆。妻子吓坏了,以为克劳士比生病了,但当她了解情况后,立刻热情地拥抱他,然后叮嘱孩子们不要打扰父亲。她知道,克劳士比将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了。
第3节,“零缺陷”诞生了
“零缺陷”诞生了
不知在桌前坐了多久,克劳士比终于提笔,开始洋洋洒洒地对“零缺陷”进行阐述:
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限制,我们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人总会犯错的”的信念就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了。
的确,人总是会犯错的,特别是那些每天都期望犯一些错,而且不以犯错为耻的人更是如此。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他们不过是接受了一个“人”而不是“神”的标准,想被归入“人”这一类,就必须犯几个错误。
问题马上出现了:每个人是否都有一个既定的犯错率?在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中,是否必须以同一比例犯错?比如,兑现薪金支票。我们能不能假定会在工作中犯5%的错误就每年少兑支票金额的5%给顾客呢?人们会不会有5%的时候忘了交个人所得税?人们每个月是不是总有几次回家时会走错家门呢?
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