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2/4 页)
他们答应了赵书礼的要求,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韩国的民间运动很快就展开了,先是从汉城开始爆发了小规模的暴力运动,然后是各种传单飞舞,接着运动扩展到了仁川釜山等港口城市。日军自然是镇压,一时倒也暂缓了原本也打算北上的第十九师团的行动。
于此同时,李承晚派遣了十几个人再次来到了塞北,面见赵书礼后,他们通过塞北军的途径到达了东北,他们都是李承晚政府派出来的军事人员,他们是负责到东北组织一只由朝鲜人组成的军队的。
他们到了东北后,在中朝边境悄悄招募士兵,然后穿上塞北军军服,一边接受军事训练,一边也帮助在东北打敌后游击战。他们的人数慢慢增多,有几百到上千,几个月后就到了万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解决东北问题,还是要看塞北军的实力的,尤其是长春。
长春此时聚集了日军三大师团的主力,说是三大师团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关东军的第二师团在双城已经被完全的消灭了,除了极小的一些辅助部队外,已经全军覆没了。真正实力尚存的武力是第一师团和第十一师团,分别有林仙之和厚东笃太郎两人指挥。
双城战役后,塞北军和马占山所属东北军的联军已经进兵至长春城外,但是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积极调集军事物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时士兵进行修整。脱欢军还得到了赵书礼的指示,允许他们在东北自行招募士兵,将缺员补齐。
东北的老百姓倒是十分积极,梁镜斋的部队因为双城战役的原因,此时已经是整个中国的明星部队了,他们的招募行动很成功,仅仅在黑龙江不到三天时间,就已经征募够了足够的兵员,来不及训练就编入了各个基层部队,在连队中进行训练去了。
1931年10月15日,休整够了的联军士兵,终于发起了攻击。
一百八十二节 初战长春
一架架飞机翱翔在长春上空,这些可都是塞北的飞机,至于日本人的飞机早飞不动了,他们现在完全是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补给形势比之塞北军来说实在是太过劣势了。
塞北军的战斗机由位于鄂尔多斯的国营飞机制造厂生产,现在已经有两个工厂投产,这两个工厂完全建成全力生产的话,每个工厂可以年产一千架飞机。可惜现在生产线刚刚启动,大量后续建设还没有完工,工人技术也不熟练,现在每个工厂才只有两百架的年生产能力,但是这也足以应付日本人了,因为日本此时的航空业也是刚刚起步,生产能力也不够。甚至技术能力也不强,在塞北工作的一个德国工程师在因为列强国的压力下被德国政府召回后,日本又通过外交手段从德国那里聘请到了他。而塞北的航空工厂现在的产品都是德国工程师们,在一战飞机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引进现有世界各国的先进飞机仿制的,在性能上不敢说完胜日本,但是绝对不差。
也因为是在一战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大都是遵循一战时期的飞机设计风格,都是双翼飞机。双翼飞机跟单翼相比,速度较慢,但是可操控性更强,更安全可靠。其实并不是说单翼飞机不行,其实是技术不成熟而被人误解了而已,单翼飞机后来完全淘汰双翼飞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现在在哈尔滨已经聚集了三百多架的塞北军各型飞机,其中两百架是战斗机,另外一百架是轰炸机和运输机。对长春发动的第一波次的攻击就由空军负责,他们有的从哈尔滨起飞,有的从双城新建的建议机场起飞,对长春城外日军的阵地进行了三个小时的饱和轰炸。日军只是用高射武器进行了抵抗,自始至终他们的飞机都没有起飞迎战,现在整个东北,日军还存在空军的地方也就是沈阳了,而哪里的局势一点不比长春轻松多少,也是无力支援。
空军过后是炮兵的火力准备,半个小时候,第一次的地面攻击才开始。
在两百辆坦克的掩护下,步兵开始往长春日军阵地移动。目标是占领外围阵地,继而对长春城进行攻占。
由于这是塞北军进入东北以来,第一次正式攻击大城市,还没有经验,空军轰炸和火炮打击都不是很理想,因为顾及到了城内居民,没敢放开了,以至于对城外日军的压制和杀伤不够。步兵刚一上去就碰到了日军的强力反击,他们动用了他们能用的所有火炮迫击炮进行还击,机枪手榴弹掷弹筒急速开火,第一拨攻击失败了。幸亏有坦克殿后,才粉碎了日本人的趁势反攻,否则兵败如山倒,被人在后面追击后果很严重的。
脱欢、梁镜斋、赵登禹、马占山、苏炳文、赵毅等高级军官也拿不出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