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3/4 页)
来后,拆开然后一比一测绘,造出零件然后组装。
可他们学习的榜样显然有问题,要知道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工业生产汽车,只有美国一家做到了。汽车发展的高峰源自美国,当时正好是一战期间,欧洲国家忙着打仗,那里有空制造汽车,都去生产步枪了。这恰好也给了美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他们出口了大量的卡车,让自己的汽车业更火了一把。战后欧洲国家又忙着舔伤口,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民众那里有钱去买汽车,就算是些中产阶级有购买能力,那里还有大量便宜的美国车在等着进口呢,因此他们的汽车工业也没有发展起来。生产方式还是十几年前那种作坊式的,产量低价格高。
虽然没有学会美国的流水线生产,但是倒是造就了这些人不错的技术,先后可是拆卸了成百辆汽车的,又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绘图,最后生产也是他们用机床车铣出来的,这样子能不提高才怪了。这样的生产方式有点类似新中国时期的汽车生产,据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是工人用榔头敲出来的,照此说他们用机床还算是很大进步了呢。
把这样一群人塞入严氏汽车厂,赵书礼要等他们从美国工程师那里学的差不多的时候,要他们单独出来办他的赵氏汽车厂呢。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赵书礼在汽车厂里,等那辆车喷完漆,然后加上油,就直接拉着老婆开着出厂了。此举显然是兴之所至,即兴之举,让警卫一阵紧张。在他们的慌乱中,这辆塞北第一车已经冒了一股黑烟,突突着飚出了工厂了。
青荷没有坐过汽车,赵书礼当年的誓愿是,塞北不能生产汽车前,他绝不买车,尽管在外地的时候,因为安全需要,他是坐过汽车的,但是一回到塞北,一般都是骑马,而妻子傅青荷出门基本上是坐马车。
因此汽车一出城,进入工业区跟市区间的公路上,赵书礼放开了油门狠命飚起来后,她就死死的抓住手柄不送,眼睛死死盯着前方,完全就不是兜风而是在受罪了。这T型车虽然已经停产了,但是作为第一款成功的汽车,他的发动机可是经过几十年连续的改进,技术成熟马力给力速度不慢,最高速度可以达到70多公里的时速。
这让平时多坐马车的青荷那里见识过,只见两边的景物一闪而过,听着呼呼的风声,她的小胸口起伏的比平时快多了。突然她转过头看着赵书礼,开始一脸乞求的神色,赵书礼没明白意思。过了一会儿,她开始动手了,试图拉赵书礼的手臂,赵书礼吓坏了,开车人的手怎么能随便动呢。只见她勉强说了两个字“停下”,赵书礼松开离合慢慢刹车,滑行了几十米后,车慢慢的停靠到了路边。
傅青荷二话不说,拉开车门就跳了下去,然后“呜哇”。
吐的那叫一个惨啊,最后小脸都吐的煞白,赵书礼在一旁轻轻拍着她的背,脸上笑嘻嘻的。傅青荷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副怒容,但却开不了口,只能用柔拳打着赵书礼的胸膛,然后接着吐。
回去的时候,傅青荷死活不在坐了,直到等警卫赶上他们后,骑马回去了。
此次兜风过后,青荷的态度好多了,也开始跟赵书礼说上几句话了,这时候赵书礼才明白,为什么她整天摆着一副冷脸了,不是更年期提前到二十几岁,而是她认为她是主母,要有威严不然镇不住下人,这是什么逻辑!
这次买车兜风后,赵书礼算是开了露面的头,这个头一开他再也闲不住了,避政也避到头了。而妻子傅青荷在跟赵书礼敞开话题后,也慢慢的恢复了以前那个活泼的女孩习性,不在绷着脸装主母了,这也让赵书礼能安心出山了。
1931年的农历除夕是2月16,过了元宵后,赵书礼又呆了一个多月,眼看又要到了另一个节气——清明节了。清明节还未到,报纸上已经展开了一场舆论大讨论,因为这几年塞北军打了好几个打仗,尤其是跟英国的战争,大大长了中国人的脸,这也提升了塞北军的地位。因此报纸上竟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都在纷纷讨论说,每年清明都有人给先人扫墓,但是那烈士公墓却有谁能记得,呼吁政府出面组织祭扫。又有报纸借故感慨说中国的军人历来都没有地位,拼命流血却得不到应有的对待,难怪中国不强国,看看邻居日本,军人不但可以拿着不菲的津贴,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不说,政府还开办专门的军人新娘学校,为军人培养新娘。
培养新娘这个有点汗,就不用说了,但是拜祭这却是应该的。同时赵书礼也相当感慨,看来塞北的军人地位确实提高了啊,要知道在中国,哪朝哪代的军人地位都不高,最主要的是得不到百姓的认可。有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