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某些官员不放心,同时也是为了历练自己。赵普一再强调,这是个机会,让自己重视。
历练?赵铮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皇帝器重?君心难测,赵匡胤到底是什么想法,谁知道呢?机会倒是没错,是得珍惜。
貌似还有一层意思,自己籍籍无名,南唐那边估计没人重视,反倒容易行事。同时还交代自己探查南唐的朝政、军事,甚至是国计民生等问题,多了解一些,为将来渡江平定南唐做准备。
唉,江南虽然风花雪月,可此去估计也没机会享受,一堆的麻烦事,很苦恼。
不过赵匡胤说话算话,给自己派了帮手,鸿胪寺丞董仲彦已经知天命,却也是老当益壮。最重要的是对礼仪与邦交方面的事情比较熟悉,很有经验,这些事情基本上都交给他一手打理。
说实话,董老先生有些失望,鸿胪少卿出缺,他期待了许久,认为自己这个鸿胪寺丞顺势升迁乃是情理之中。
结果出了意外,突然之间空降一位鸿胪少卿,凌驾于自己之上。赵铮是何许人也?董仲彦确定周、宋两朝没听说过此人,心中难免忿忿。尤其是听说赵铮才十九岁,奉旨出使南唐,让他随行辅佐,就更不淡定了。
开什么玩笑?一个十九岁的毛孩子,乳臭未干位居高官也就罢了,竟还为出使他国的使节,未免太过儿戏了吧?
董仲彦本来还打算上疏官家,反映下情况的。不想留守汴梁的大内都虞侯,皇弟赵光义单独召见,一番叮嘱,主要说了两件事。
其一,出使南唐,礼仪不可废,却也不可失了上国天使的威风;其二,此去南唐,一切事务均听从赵铮调遣!
赵光义提及此事,语气极为严厉,董仲彦骤然联想到,新任的鸿胪少卿十九岁不假,可是他姓赵啊,这可是大宋国姓。
董仲彦自动脑补了很多,不由暗责先前太过冒失,心中的非分之想全都收了起来。官家英明神武,这般任命自然是有道理的,一心一意照顾好这位小爷才是正经。
尤其是在襄阳见到赵铮,虽然年轻,却气度不凡
,董仲彦便彻底老实了,态度恭敬,小事处理的妥妥帖帖,大事则请少卿大人决断,配合默契。
赵铮对此十分满意,礼仪上的事情压根不需要自己操心。除了鸿胪寺的随员之外,还有三百禁军随行,作为使节护卫,带队的校尉正是李景元。
上次在潞州有过配合,赵铮和符璃从太平驿溜了,李景元见势不对,立即与楚昭辅汇合,成功逃出。
这次赵铮出使南唐,他又奉命随行,用赵普的话说,彼此熟悉,便于配合。赵铮只是呵呵一笑,是否还有其他意思,心里明白就是了。
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还特意让李景元改了名字,省去了中间的景字,直接叫李元。
南唐国主叫李璟,还有两个弟弟叫李景遂和李景达,都是“景”字辈的。虽说宋朝是上国,但李家兄好歹是一国之主,适当避讳,顾及情面也是必要的。
赵铮不由觉得好笑,李璟是南唐国主,是得注意,不过他感兴趣却是另外一个人。
李从嘉,南唐六皇子,也就是未来的后主李煜。还有他的两位皇后,周娥皇和周女英,据说是人间绝色,艳名更留于青史。
赵铮很好奇,想看看这对姐妹花到底美到了什么程度?
第五十二章 李从嘉
大船顺江而下,速度很快,几日后便到了湖口,也就是后世的九/江附近,因鄱阳湖与长江交汇于此而得名。
水波滔滔,浩浩汤汤,风景秀美,十分壮观。
不过赵铮之所以关注湖口,并非为了看风景,乃是因为此地有大量南唐水军驻扎。
从战略上而言,湖口是金陵在长江上游的一道屏障。唯有在湖口守住长江水面,不至于让敌方大军顺江而下,才能确保都城金陵安然无恙。
这是多次实战后得到的教训,东汉末年,三国争霸,吴主孙权在建业(金陵),周瑜则经常驻守柴桑,正是今日的湖口。
乃至后世的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战,太平天国与曾国藩之间的水军交战,湖口的得失对战局变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将来大宋想要征伐南唐,湖口水军必是强敌,这是赵普特意嘱咐过的,因此赵铮有特别留意。
南唐水军的营寨没看到,但是战船却出现了,因为宋军船只出现,南唐例行派出战船来监视。
虽说是出使南唐,但这一路上,赵铮的座船都是靠着北岸航行的。南唐战船前来也只是远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