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坦率地说是个例外,因为新东方从来没有缺过钱,新东方的账上加起来,原则上一般都不会少于两亿人民币,所以从来没有缺过钱。
新东方在资金使用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东方发家时期,主要依靠自身资金滚动扩张,时间大致是从1993年到2000年;第二个阶段是借助外力时期,即从2000年至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同模式,迥异的命运(1)
在新东方的第一个资金使用阶段,即使已经知道英语培训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民办教育产权尚未清晰,俞敏洪的做法仍然倾向于保守和谨慎。为了求稳,他主要是采取“一个班搭一个班”的扩张模式,即最初没有扩张资金就先做一个小班,等资金足够了以后再开一个大班。由于英语培训属于短期培训,俞敏洪可以通过租赁教室免除置办固定资产所需的巨额费用,从而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规模的扩张上。
这一做法的好处很明显,虽然发展速度并不像某些民办学校那么快,但是新东方走得很稳健。在它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也有过资金紧张的时刻,但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到伤及根本的危急时刻。而纵观在早几年发展迅猛的南洋、双月园、金山桥等民办教育集团,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赫赫有名的南洋教育集团,曾是中国民办教育的翘楚。其最辉煌之时,在内地拥有12所幼儿园至高中一贯制学校。2003年南洋教育集团总资产价值就已经达到了13亿元人民币,2004年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然而在2006年年初,红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轰然崩溃了,在短短数月内,其在各地的10所15年制分校接连关闭,师生全部被分流。
1994年,南洋教育集团在太原建立它的第一所南洋国际学校。此后几年,南洋先后在大同、北京等地成立其国际学校。从1999年开始,南洋进入了快速、强势扩张阶段,几乎以每年二至三所学校的裂变速度相继建起了成都、青岛、大连、昆明等地的南洋国际学校。至2000年,南洋已经形成了10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拥有2600多名教职工队伍和1�6万多名学生。
民办教育的发展一般都依靠自筹资金。如果是民办中小学,一般都得投入几个亿。而南洋如此快速的发展,其所必需的巨额资金又从何而来呢?这就要提到一个叫“教育储备金”的历史产物。所谓的教育储备金,是20世纪末曾被民营教育机构广泛采用的一种“民间集资办学”的融资方式。其内容是如果家长一次性交纳一笔8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储备金,此后就无须再缴纳任何学费及伙食费等。待学生毕业之后,储备金将全额不加利息如数返还家长。而收取的储备金,则由学校主要用于开设新校,不断扩大规模,构建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南洋教育集团创始人任靖玺曾在他写于2004年的《万言书》中说,“教育储备金”是南洋为了获得发展而被“逼”出来的一着棋路。因为民办教育是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按《担保法》第九条、第三十七条规定:教育是公益事业,公益资产不能用于抵押贷款;二是当时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教育投资人不能以营利为目的。2002年年底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以“合理回报”解决了民办教育的赢利问题,在2004年4月开始施行的《实施条例》中,又规定出资人“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但是,这“一定比例”是多大,没有明确规定,也很难操作。而1995年3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条规定一直未作修改。因此,在金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夹缝中,南洋不得不另寻出路,通过吸纳教育储备金的方式获得快速扩张。
“教育储备金”模式之所以能在20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与当时中国存款利率极高的大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教育储备金即使只放在银行里不动,也能有10%以上的利息可拿,足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行。更何况,教育储备金的约定还款时间非常长,如果是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的学校,往往高达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假定宏观金融环境、政策法规和生源数量没有剧烈的波动,后债还前债的稳定性很高。当时,教育储备金被民办教育界当做“先进经验”推广全国。
但世事难料,从1998年起,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央行为了刺激内需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