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页)
位多照应。”酒桌上的邻居都夸张东奎的父母有福气,要到城里享福去了。东奎的父母也高兴。酒席散后,张东奎给在座的每人身上塞两包烟。父母把家中的事安排好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安排,田地的庄稼请邻居们看管,家中的鸡鸭也都送给邻居喂养。父母跟张东奎进了县城,儿媳妇与公公婆婆见面,张大嫂尽心照顾老俩口。这老俩口开始还觉得城里新鲜,日子长了,就苦闷了。城里没有闲人,没有人跟随老两口唠家长里短,城里边无地可种,无鸡鸭鹅可喂养,闲得浑身难受。老俩口就合计还是回农村去。张的父亲在晚上吃饭时对张东奎说:“我和你妈在农村过惯了,城里边的日子我们过不来,我们老公俩还得回农村去。在农村多好,无拘无束,种点地,喂喂猪,喂点鸡鸭鹅狗,比城里闲着舒服多了。”儿媳张大嫂听公公婆婆想回农村,小心地问:“是不是我们对您老俩口照顾不周?”公公说:“不是。”张大嫂又问:“是不是我对您老俩口不孝顺呢?”公公也摇摇头。张大嫂说:“那你们为什么偏要回农村?”婆婆怕儿媳妇生气,说:“你们别理睬老头子的话,他不会说话,俺们回去,主要是俺们过惯了农村日子了,这天天不干活,俺们觉得难受。”老俩口在城里过不到十天半月,惦记家里,终于又回到三庄农村生活去了。张东奎抽时间就骑几十里路的自行车去农村看看父母。
五十年代后期,农村成立了高级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农村按生产小队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吃食堂,各家各户不准留口粮,各户所喂养的猪、饲养的家禽都必须交公宰杀,分给社员们吃,土地也交给集体,统一耕种。生产小队办食堂,社员们一家老小都去吃食堂,各家各户省做饭了,家家烟囱不冒烟。收工后,全家老少都去集体食堂吃饭,社员们开始积极性很高涨。但粮食越吃越少,有的连种子粮都吃了,最后竟无粮可吃了。社员们开始还吃得饱,渐渐的食堂的干饭变成了稀饭,稀饭又改成了稀汤,社员们开始饿肚子了。张东奎一家是城里户口,夫妇俩都有工作,带着一个孩子,人口少,所以每日三餐算有保证,不至于挨饿。张东奎怕农村的父母饿着,就隔三差五送些粮食给父母。
大跃进时,全国大炼钢铁,口号是“赶美超英”,宿迁也不例外。宿迁县委决定建一个小型钢铁厂,具体实施落实在张东奎头上。建厂需要机器设备,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大炼钢铁,建钢铁厂的机器设备空前紧张。张东奎跑行署、跑省里,人瘦了一圈,也没有跑来指标。厂房都建起来了,机器设备却没有到手,省里无偿调拨的几台旧机床,虽然安装在厂里,但主要设备还没有搞到。钢铁厂的工人都招好了,只等培训开工生产了。
县委着急,张东奎更着急。张东奎在办公室里给淮阴行署有关部门打电话催问,对方回答:“张科长,我们也很着急。全淮阴地区十几个县都要上马钢铁厂,我们正在积极想办法跟省里协调。”张东奎放下电话,坐在办公室里吸着闷烟。县委秘书敲门找他:“张科长,县委蔡书记找你去一趟。”张东奎怀着不安的心情去见蔡书记,进门就检讨:“蔡书记,县委的决议我没有落实好,我有责任。”蔡书记说:“我找你正为钢铁厂的事,有门了。”张东奎很惊奇,蔡书记就说:“说起来,你是一个老革命。你记不记得,你们老家有个叫张英华的?”张东奎回答:“当然记得,蔡书记怎么突然提起他?”蔡书记笑着说:“张英华同志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由于有些历史上的问题,他离开公安局了,目前组织上还没有安排他工作。张英华主动提出到家乡宿迁工作一段时间。”张东奎眼盯着蔡书记:“我们建钢铁厂与张英华根本沾不上边。”蔡书记笑着说:“你别着急,听我说。张英华在大上海工作多年,认识的熟人多,而且都是些头头脑脑的人物,我们准备把张英华安排在你的工业科工作,请他找上海熟人设法从上海调拨我们建钢铁厂所需的机器设备。”张东奎明白:“老上级犯错误被流放了。” 。 想看书来
张英华在上海市公安局工
张英华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得好好的。可有一天,公安局党委找他谈话:“张英华同志,你过去的老部下、现转业到山东某城市工作的一个同志,在检举揭发党内‘阶级异己分子’时把你咬出来了。”这“阶级异己分子”可是顶大帽子,这帽子扣在谁的头上轻者丢工作,重者开除党籍,甚至判刑、做牢。张英华对局党委领导说:“这顶帽子硬戴在我头上,有什么事实根据吗?”局里领导说:“那位揭发你的人说你出身不好,说你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张英华说:“这个是事实,可我早在抗日战争前就脱离家庭参加革命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