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他巡游江都所乘的龙舟,俨如水上宫殿,后面还有数千艘船,浩浩荡荡的船队长达200余里。骑兵在岸上夹岸护送,旌旗如林,遮蔽四野,沿途百姓受尽苦楚。
隋炀帝还穷兵黩武,3次发动征伐高丽战争。在东莱海口造船的工匠在官吏鞭挞下,“昼夜立于水中,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十三、四”。运输队伍“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二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资治通鉴》卷188((唐纪》五)。赴高丽征战的士兵死伤更是不计其数,第一次出征,渡江的30万隋军生还者仅2700人,致使“耕稼失时,田畴多荒”,连东都畿域也变成了“宫观鞠为茂草,乡绝其烟火”的凄惨景象。
隋炀帝荒淫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蕴藏已久的阶级矛盾,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犹如暴风骤雨,隋的统治很快瓦解,隋场帝自604年篡位,仅当了14年皇帝,618年便被部将杀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兵闻拙速
第二节:兵闻拙速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笔者字面理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战则力求速胜,战争持续损兵折将必然挫伤锐气,强攻城池必然人困马乏,长久劳师必然国力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那么,损兵折将挫伤锐气,力屈货匮,诸侯必然乘人之危,即便是大智慧的人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所以兵贵神速,没有听说持久作战能够带来多大好处的。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因此,长久用兵而国利丰盈的,是没有的。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也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笔者感悟
孙子阐述了“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这一重要的军事理念。
孙子认为:战争为不得已,但是如果战争不可避免,不战则已,战则力求速胜。
战争最可怕的是持续不断,战争拖延时间太长,必然会损兵折将,必然会挫伤锐气,强攻城池必然会人困马乏,长久劳师必然会国力不足。
更可怕的是,持续不断的战争,会导致损兵折将挫伤锐气,力屈货匮。此时,诸侯必然会乘人之危,此时,即便是大智慧的人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了。
所以兵贵神速,没有听说持久作战能够带来多大好处的。因此,长久用兵而国利丰盈的,是没有的。
成都武候祠有一幅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诸葛亮概括得恰到好处。
在人们心中诸葛亮用兵如神,脑海里展现的总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其实诸葛亮主张攻心而非战争,战争一定是不得已而为之。
兀突骨谓孟获曰:“果不出大王所料。”孟获大笑曰:“诸葛亮今番被吾识破!大王连日胜了他十五阵,夺了七个营寨,蜀兵望风而走。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兀突骨大喜,遂不以蜀兵为念。至第十六日,魏延引败残兵,来与藤甲军对敌,兀突骨骑象当先,头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缨络,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手指魏延大骂。延拨马便走。后面蛮兵大进。魏延引兵转过了盘蛇谷,望白旗而走。兀突骨统引兵众,随后追杀。兀突骨望见山上并无草木,料无埋伏,放心追杀。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蛮兵报曰:“此是蜀兵运粮道路,因大王兵至,撇下粮车而走。”兀突骨大喜,催兵追赶。将出谷口,不见蜀兵,只见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谷口。兀突骨令兵开路而进,忽见前面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