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精通房中术,所以才能把个皇帝迷得神魂颠倒的。
而为此便有人推断道:“武帝一生很迷信,多次受方士欺骗,钩弋夫人的奇事,应是地方官吏与方士为讨好武帝而设的圈套”。但不管如何,钩弋夫人很是得宠是不假的。
《汉书&;#8226;外戚传》中记载道:太始三年(前94)钩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弗陵,号“钩弋子”;不过刘彻却听众人说这个孩子是“任身十四月乃生”,于是他便感叹道:“过去听闻说尧帝是十四月而生,没想到我的这个儿子也是这样,真是吉兆!”这样,他一高兴就又下令把钩弋宫门改称为“尧母门”——别看只是改了改名字,这其中的文章却大有深意。
而又有人借此推断:钩弋夫人其实与刘彻的生母王夫人都是一个德性,她们“皆善于编造故事固宠弄权”。而她的得宠,自然更加大了刘彻与太子儿子的感情距离;尤其那“尧母门”一改,感情的倾向便可想而知,以至被江充那小子利用。
对于刘彻的这种举止不当,《资治通鉴》中就批评道:“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发于中必形于外,天下无不知之。当是时也,(卫)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悲夫!”
后来,“巫蛊之祸”发生过后,刘弗陵被立为皇储几乎已成定局。这时候她已经5、6岁了,“壮大多知”,长大高大结实,人也很聪明,所以刘彻经常说他很像当初的自己。“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有心立他为储,但是皇帝又担心自己百年以后,子幼母少,恐怕到时候年轻而不甘寂寞的钩弋夫人会(像吕后那样)“恣乱国政”,以至犹豫了很久也没能决定这件事。
眼前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刘彻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在将刘弗陵正式立为皇储的同时,而将生母钩弋夫人赐死!这个方法的确有些残忍了,也尽管刘彻没少有过失策,却只要他无情起来,他似乎就总是英明之极的。
有一个事实就明显地证明了他的英明:以后,到了北魏时期,北魏的皇帝们就都学着汉武帝的样儿,为防止女主专权,凡选定储君,必将其生母杀死;所以连累的那个有名的同样少儿登基的魏孝文帝三岁时生母就被赐死,一直长大以后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
虽然是反人道,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女主专政(魏孝文帝前期就有冯太后专政),可是此举毕竟增加了国家政权稳定的安全系数,“使如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司马迁即评论道:怎么能够说武帝不是贤君呢?深谋远虑,为后世打算,这并不是一般浅陋的儒生所能组哦到的,因此谥“武”,难道名不副实吗?
历史的现实就是这样矛盾和血腥、冰冷而残酷,不忍卒读呵!温情脉脉只在于不切实际的空洞幻想中,只有等梦醒了,我们才更有勇气面对现实……
后世便有首诗哀悼钩弋夫人道:“河间佳气望中腾,玉手如钩独见征。一去甘泉仙路杳,空留衣履在云陵。”
她死后就被安葬在了云陵,刘彻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于是便造了一座通云台,希望再见到他的仙子。而据有些记载说,通云台自建起以后,每天都会有一只传说中青鸟光顾这里,直到十多年以后汉宣帝即位。
对于她的死,人们也都是非常感伤和怀念的。
九、托孤及茂陵之葬
九、托孤及茂陵之葬
1、他的其他作品
刘彻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元狩元年(前122),获白麟,作《白麟之歌》;元鼎四年(前113),六月获宝鼎于汾阴,作《景星歌》;元封二年(前109),四月祠泰山,临塞决河,黄河复故道,乃作《瓠子歌》;六月,甘泉宫产九茎灵芝,作《芝房之歌》;太始四年(前93),修封泰山,作《交门之歌》等等。
这些作品大多失传,其中,有一首传为群臣共作又疑似伪作的《柏梁诗》却得以流传开来,还有一首颂瑞诗叫《朝垄首》,约作于他35岁时候:“朝垄首,揽西垠……抚怀心。”尤其,《瓠子歌》二首也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其辞曰:
(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
鱼弗郁兮栢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
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
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