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张康奇:就是禹里乡嘛,我们那个乡的上游。那里有部队,也有医生,也有药品。而且当时空投,很多东西都飘到他们那边去了。
周玲:啊!
张康奇:我们看见(空投物资)有不同的颜色,有些是药品,有些是食品,可能那边对他们(伤员)急救要好些。但我们这些外伤,必须要做手术。当时我们马上就派了一个干部到禹里,我们说:你明天上午必须回来。我县上有一个朋友,他是带队的,他跟部队在一起,我让他去找我那个朋友,他肯定会比较容易协调部队过来。
周玲:县上的干部来了几个人呢?
张康奇:县上的干部当时来了两个,一个是原我们的乡干部,一个是我们县上监察局的局长。
周玲:他们就在你们那儿留下来了?
张康奇:他们留下来了。
周玲:他们能起到哪些作用?
张康奇:至少是能带来一些信息,我们想知道:全县的灾情究竟怎么样?我们的这种情况县上怎么决策?
周玲:那你得到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张康奇:还是县上最惨。县上的干部损失了有百分之二十多,受伤的有百分之十几,有百分之三十几的干部已经没办法工作了。然后县上还要安置那么多人,还要总体进行指挥,没有干部。所以我们这里只有依靠部队。我们在了解了这种情况后就要立足于自救,然后跟部队进行衔接,跟县上进行沟通。所以我们马上就派人去跟禹里的部队取得联系。但第二天到下午两点过,人还没有回来——就是17号。当时我就感觉这个情况很危急了,如果部队再不来,这些人(伤员)肯定很快就会死掉的。我知道,我是学医的,这种伤口坏死很快会烂掉,接下去实在很惨的,而且完全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疫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叫上我们的副乡长,我说我们必须亲自到县上去报信。我给我们县上在这儿指导救灾的同志说:你在这里坐镇,你给他们(老百姓)说,我跟我的副乡长去查灾了,我们不是走了。如果他们看到出去的人都没回来,那他们全部就乱套了。
周玲:你派去禹里的人他实际上最后也没有回来?
张康奇:他最后回来了,当时我们已经走到山上了,他回来了。
周玲:你们没有碰见?
张康奇:没有碰见。他回来得比较晚一点,因为衔接的工作比较多,他把工作还是衔接好了,所以那边就尽快给我们派了一支三十多人的武警部队过来。但当时我们不清楚情况,他们在路上的时候,我们也到北川了。我们下午三点半走,晚上八点半就到了任家坪的县指挥部。急行军,只用了五个小时。
周玲:您怎么知道指挥部在任家坪呢?
张康奇:他们过来的人告诉我们的嘛。
张誉译:当时你们怎么决定要去北川的呢,因为那边情况也很惨。
张康奇:但是有部队呀,我们必须把部队找过来呀。部队要通过指挥部去协调呀。我们自己去找部队……它的机制肯定是这样的。如果部队在我们的乡里面,肯定是跟我们配合,老百姓协调也是跟我们联系,老百姓需要我们跟部队衔接,这是一个规律。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县上。当时考虑的还有一个情况——我们把堰塞湖的情况必须要报出去。因为到17号的时候,堰塞湖已经全部变黑了,因为里面有很多死的牲畜,还有很多很多的漂浮物——房子的漂浮物,这是很大的威胁呀,对防疫也有威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张康奇访谈录(11)
周玲:当时已经淹到哪儿了?
张康奇:17号的时候我们的镇已经看不见了,全部在水下,我们以前的几个安置点全部淹没了。……在指挥部我们见到了指挥长,就是我们的宋(宋明)书记,还有经(经大忠)县长,我们把情况向他们汇报了。重点就是汇报我们需要救援的情况和堰塞湖的情况。堰塞湖我们多次派老百姓去看了,当时他们的判断,海拔786米那个碑,最后只会剩二十到三十米,也就是说水最后淹没的高程要达到750到760左右。我一说他们都清楚,那个碑是我们立的高程碑,786米那个高程,县上领导都清楚的,淹没到什么范围,他们都清楚的。786米那个地方以前全部是规划了的。堰塞湖那个大坝,当时根本就去不了。
周玲:那个时候您就已经把堰塞湖的情况汇报上去了。
张康奇:对。汇报的时候我给他们的判断是,堰塞湖不会决堤。当时报过来的情况是坝宽四百多米,因为我们老百姓去看的,近距离观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