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道光皇帝对捐纳制度深恶痛绝。登基之初,道光就下令停止捐纳,后来迫于经费不足而不得不重新开捐,但作出了不少针对捐纳的限制###措施,如加强对捐纳入仕者的考核,补缺时正途科甲出身者优先等。
此外,道光皇帝也提拔重用了陶澍、林则徐等著名人士。这些人起自平民布衣,以才干、学识获得了皇帝信任,他们兴利除弊,利国利民,也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如果没有道光皇帝的支持,也是难以想象的。当然,限于胆识和魄力,林则徐等人不能尽其才干,一展宏图,也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道光皇帝一心求治,孜孜不倦,其真诚无可置疑,对其整顿吏治的一些举措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也应指出,这些举措远不足以扭转大清王朝没落的大趋势。吏治###,不可否认存在制度上的弊端,制度不改,贪官众多,正所谓“好的制度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把好人变成坏人”。另外,道光皇帝精力所限,难以遍惩,面对前赴后继的贪官污吏,他也是“黔驴技穷”,只能知难而退。
局限所至,道光皇帝不可能站到贪官污吏的对立面上,他还要靠他们抬轿子呢,况且,他把贪官逼急了,贪官也有办法难为他,上次因紫禁城门禁不严,让上访者溜了进来,嘉庆皇帝处分了相关人员。几个月后,宫里发生火灾,宫外部队前来救火,看门的卫士们就不放救火者进宫,为什么?你不是让我严把宫门吗?他说他来救火,谁敢保证他不是来趁火打劫的?气得嘉庆皇帝团团转,还没法发作。
道光皇帝几次仰天长叹之后,也终于像他的父亲嘉庆皇帝一样,走向了懈怠。后来,谈起官员通过陋规搜刮百姓,道光皇帝愤然说:这种情况“相沿已久,名为例禁,其实无人不取,无地不然”。管不了,不管了!唉,真是吏治难清!
面对日渐衰落的大清王朝,道光帝已经看出腐朽的机制决定了他的吏治难有作为,但可以独善其身,于是道光帝又以身作则,开始了绝对非主流的厉行节俭。
请看:抠门皇帝。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抠门皇帝(1)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号称“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可是,以皇帝的身份崇尚节俭,并且毕其生如一日的,道光帝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他不仅把节俭看成是人生的乐趣和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标准。
但是,史学家们评论道光帝的节俭时,往往带有一些揶揄的色彩。那么,道光帝的节俭为何没有为他留下美名,却被人取笑为抠门、吝啬呢?作为一国之君,他究竟能俭朴到什么程度?道光帝这种过度的节俭,是天###使然还是别有用意呢?
【天子抠门,举世无双】
在中国历史上,天子号称“富有四海”,以天子之尊崇尚节俭,而且毕其生如一日,道光皇帝堪称首屈一指。这位自幼生长于挥金如土的乾隆盛世的君主能做到这样,实在难得。
但是,史学家论起道光皇帝的节俭,往往带有些揶揄的色彩。因为他节俭得过分了——该省的一定要省,不该省的也必须省,这就超出了节俭的范畴,显得吝啬了。所以,说他“抠门儿”好像并不过分。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那是嘉庆二十三年(公历1818年)的九月,道光随父亲嘉庆皇帝前往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祭奠先祖。晚上就住在沈阳故宫里,虽说是宫廷,但实际上相当局促简陋,不要说无法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就是山西晋商的王家大院,也不知比沈阳故宫阔气多少倍。
嘉庆皇帝特意把道光领到了清宁宫东暖阁,又叫人从仓库里拿来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用过的遗物:已经没人会用的糠灯、牛皮制成的蠢笨的乌拉、不施油彩、不加雕琢的拐杖。看着这些简陋的物品,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立志要节俭律己。
回京后,道光与妻子一说,二人一拍即合,立即找人搬走了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的家具陈设。此后,每日下午四点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道光皇帝登上皇位之后,迅即倡导节俭之风,并推而广之。
道光元年,皇帝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书——《御制声色货利谕》,表达了节俭的理想:
第一,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