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页)
兴奋起来,翘起大拇指称赞说:“这些人有见识!”。周凤鸣听了后,联想起他向自己讨教搭救张冲门路时,表白过“不反抗朝廷”的态度,觉得他挺关心国家朝廷的前程命运,便故意轻描淡写地说:“看你这个样儿,那些想‘扶清灭洋’的人,若是求你援手,你一定会慷慨相助了。”“追风沙”毫不犹豫地说“会的”。周凤鸣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他说:“忠臣义士也往往有私心:为了自己飞黄腾达、名标青史,会下手吞并异己、自贵自肥。你就不怕这种人先利用你的力量、再夺去你的人马吗?”可他没想到“追风沙”却摇摇头儿,轻飘飘地说:“我现在都想把人马,交给一个靠得住的人。若是碰到了这样儿有心胸的人,不用他来利用我,我立马走人,把绺子交给他。”这可大出周凤鸣意外,不禁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追风沙”举起酒盅,也同周凤鸣碰了一下,才说:“请大哥原谅小弟对身份有过隐瞒:小弟是逃旗户后代——但不能忘了终归是旗人。大清的皇帝都坐不稳龙椅了,这样儿的朝廷还能挺几年?若能不给洋人当奴才,那就万幸了……我本来是个牲口贩子,却叫两股绺子盯上了。为了保命不得不出手儿,意外地走进了绿林,还当了瓢把子。大哥,你说我能不想金盆洗手、隐姓埋名,找个偏僻地方当个庄稼人吗?”周凤鸣点点头儿,又想了一下才说:“你不能再对外人提这件事儿了,也不能轻易地一走了之。这六七十人马,有你这个‘侠盗’在,能不反抗朝廷、不鱼肉百姓;换了个瓢把子,就可能成为一股祸水。而且,愚兄还想依靠一阵你这支人马……”这次是“追风沙”感到意外了。周凤鸣没等他发问,就解释起来。“追风沙”听他已经辞去捕头职务、正筹备建立“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坛口时,点点头儿表示称赞。听他说想秘密依靠自己,在关键时刻牵制县衙、威胁教堂,还“行动上由你做最后决定”时,便说:“大哥忠义护民,小弟唯大哥马首是瞻!”
两个人都感到心有了底,便边喝酒边谈起筹建义和团的事儿。周凤鸣提起了师叔赵信,说他受自己委托,正下乡串联骨干,做建立义和团坛口的准备……
周凤鸣没料到:自己刚回到县城,赵信就出了事儿;自己不得不又来找“追风沙”想法儿搭救……
四。1。
四。1。四。1。这时,赵信到了第二站添寿庄。
添寿庄在县城西北七十左右里、在哈拉沁屯以南二十多里,原来是糖坊村附近的一个没名儿的小屯子;因为它旁边儿新近建成了一座王爷陵,才被叫添寿庄的。这座陵埋的是僧格林沁长房长孙那尔苏贝勒。
僧格林沁是三十四年前*捻军时,在山东曹州被起义军杀死的,追谥为“诚慎亲王”,其长子袭爵科尔沁郡王。
光绪十六年,那尔苏贝勒被朝廷从大内禁军中选拔为“两圣”的贴身卫士。半年后,英姿雄发的贝勒,因为忠诚恭慎得到老佛爷嘉许,升任为“常侍领班同统领”——就是“和禁军司令同级的贴身侍卫队长”。那尔苏贝勒沐浴在无比的幸运和隆恩中,得到的赏赐源源不断地运回科尔沁郡王府。水涨船高,科尔沁郡王府在整个蒙古草原上光辉耀眼,举家庆幸“圣恩浩荡”。
可一年后春末的一个夜晚,科尔沁郡王的王宫外,有人不断地唱起了一首哀婉苍凉的歌儿:
草原上那匹骏马,
你去了哪里?
我找遍了僧帅留下的军营,
寻不到你的足迹……
草原上那只雄鹰,
你去了哪里?
我问遍了僧帅当年的老兵,
都不见你的影子……
草原的鹰不恋养他的金笼。
蒙古的马要吃带露的野草
回到科尔沁大草原吧,
僧帅在云端把你呼叫……
科尔沁郡王十分惊疑,带两名亲兵离开后宫,来到空寂的偏殿,命令他们“把宫外那个还在唱歌的人,悄悄地请进来。”可去请的人只带回一个蜡丸儿——“那个人只有一条腿,说是先亲王的‘待死亲兵’,受先亲王旧友重托,给王爷送来一封信;他一交出这个蜡丸,就突然拔刀自刎了,使我们没来得及阻挡。”
科尔沁郡王惊恐得双手发颤,提心掉胆地说了一句“佛爷保佑”,捏开了蜡丸:一张小纸条儿上写着几行字,却无头无尾;试着一读,竟是一首语意含混的诗:
金殿昼长无常侍,
佛堂夜短因贝勒。
僧帅陵中松柏劲,
天骄剑落枝干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