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白身体乏力,艰难露出一丝微笑道:“过儿不用放在心上,娘没事。”杨过看穆念慈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急得满头是汗,心道:“娘亲现在走不得,我又背不动,这该如何是好?”
正在杨过手足无措之时,对面走来了一辆驴车,杨过心中一喜,这真是雪中送炭,遂站在路中挡道。不多时驴车就行到跟前,这驴车却也简单,一只瘦驴拉着一辆二轮板车,车上面也没有什么遮盖。驾车的是一位老实巴交满脸皱纹的老农,见到杨过拦车便大声叫道:“你是谁家小孩,怎么拦我驴车?还不快快回家去。”
杨过见车子破烂,驾车的人恐怕穷困,估计此人心底也好,于是对那驾车老者稽首道:“拦住老伯实在是迫不得已,家母病倒在途中,我人小力微,不能背家母去看病,希望老伯能送我一程,小子感激不尽。”老农看女子倒在地上,想着杨过讲的确实事情,而且这母子也实在可怜便想答应,只是这一来一回耽误的时间不少,家中也有幼子需要照料,因此在那里犹豫不决。
杨过见状对老农道:“老人家不必为难,我这里有二两银子,将你的车子买下,驴你骑走如何?”说罢就从怀中掏出二两银子来。老者见有银子,而且母子两人也实在困难便答应了。
有了板车就方便多了,杨过将穆念慈抬到车上,拿出随身携带的包袱垫在穆念慈头下,拉着车把便走了。在路上捡了几根木棍和一些破旧葛布,为穆念慈搭了一个小蓬以遮阳挡雨。就这样走了整整两个时辰才到一处集市,杨过找到一位郎中给穆念慈号了脉,只是这病由来已久,郎中医术有限,只开了一个方子暂时稳住穆念慈的病情。
歇了几天,杨过等穆念慈病情稍好,便又拉着穆念慈上路了。可怜杨过走了两个月才走到嘉兴,累得都不成人样,脚上磨得几个大水泡破了,都结出老茧来。到了嘉兴南湖边,杨过见这地方水光潋滟,树木林立,便在树林中搭建一个小屋住了进去。
这一住就是七年,转眼间杨过十三岁了。在这七年中杨过早已将九阳神功练完,体内阳气已然充旺之极,只是不知为何身上还有几处玄关没有打通。不过杨过此时被穆念慈的病和生活所劳累,倒也不甚在意。
在这七年中,小屋多经修葺,倒也似模似样,只是日子过得清贫了些。以杨过的本事,赚些钱当然容易。但是,他赚的钱大多买了名贵药材,为穆念慈治病,因此生活上就差了些。
接近中秋,杨过如往常一样出门找些活计,多抓一些野味,让穆念慈过一个最好的中秋节。“这恐怕是娘亲过的最后一次中秋了。”杨过无奈叹道。行至南湖边上,听到湖中有人唱到:“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鸡尺溪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这正是北宋大词人欧阳修所作的《蝶恋花》,杨过被这词中的惆怅之意引得愁绪一片,想起前世的父母兄弟,不知他们过得可好。
念及此处,杨过拿出插在腰带上的横笛,吹奏了一曲《明月几时有》,这竹笛是杨过经过多次失败后才完成的,取材于安徽紫竹,音色低沉,吹奏起来让人自觉的沉迷其中。一曲奏罢,杨过心中愁绪稍减,收起横笛去林子打野味去了,却没听见站立在湖边的那位道姑一声长叹:“小妮子只是瞎唱,浑不解词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那吹笛着虽曲风奇特,但却道尽了人间悲欢离合。”
在那道姑身后十余丈处,一个青袍长须的老者也是悄然直立不动,只有当“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那两句传到之时,发出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复又被杨过的笛声感染,神色稍动。
过了半个时辰,杨过正要回到家,却看见家门前断枝残叶洒落一地,一个美貌道姑正和两只雕斗得正欢。杨过见状担心穆念慈有失,急忙大叫一声:“娘,你还好么?我是过儿。”说罢就要抢进门去。杨过担心母亲,管他外面打得天翻地覆,只想将穆念慈移走,以免殃及池鱼,其他人斗得正急,也顾不上多了一个小孩。进门后,发现穆念慈仍昏睡着,呼吸平和,没有什么事情,杨过这才呼出一口气,放下心来。
以防外面的人打将进来,杨过背起穆念慈,向外走去。外面的打斗还在继续,杨过也不在意,忽然听到后面玎玎铮铮一阵轻响,仿佛针掉落的声音。转头一看,只见一青袍人叫了声:“啊!”上前抱起一个小女孩,脸上变色,微一沉吟,抱起她快步向西。此时又听到背上的穆念慈痛苦呻吟一声,杨过感觉不妙,忙放下穆念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