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1/4 页)
学吟的任命状了,学校就让收回换新的。由于黄埔一期毕业生在3个多月前已经毕业,有一部分同学已经离校,就没有机会换发,留校任职的第1期毕业同学大多数都换发了。我的毕业证书就是贾伯涛同学的这一种,是在第一次东征攻克淡水后发的。那天,蒋校长还在大会上讲了话,记得当时正值孙中山先生卧病北京协和医院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可惜我的毕业证书在1949年12月入南岳军政大学时收交后弄丢了。我原属程潜在广州所办讲武堂的学生,是黄埔一期前几个队同学临近毕业时才并入黄埔一期的。讲武堂的学生被编为黄埔一期第6队,比前几个队的同学在校又多学习了两三个月,后于东征途中宣布毕业。因此,潘学吟那种样式的毕业证书,我没有领过,但常见其他同学有这种毕业证书。”
苏老谈到这里,很感慨地说:“若没有当事人,这两张不同样式的毕业证书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但那时我和王逸常同学毕业后都是留校任职的,我分配到第3期入伍生队第8连当见习官,后调到政治部当干事。王逸常毕业前就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当宣传干事,毕业后在周恩来领导下的政治部代理秘书,并负责过组织股工作。对这件毕业证书的事,我们是了解的,记忆是清楚的。可惜的是,王逸常同学前几天刚去世,你们来晚了一步。现在剩下的黄埔一期同学也不多了。由于历史的变故,黄埔校史可能还会留下一些疑难问题,希望你们这些研究黄埔校史的同志抓紧时间,提出问题,我们会尽力合作的。”
时任成都黄埔同学会理事、自贡市政协委员曹利生老人回忆道:“我于1925年春在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旋即赴日留学,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于1928年秋毕业回国。因此我没有领到黄埔军校第1期的毕业证书。我记得第1期有一批同学,在入校4个多月后即宣布毕业,被派到北方胡景翼、靳云鄂部任职。第1期学习训练时间很短,到1924年11月就算到了期满毕业时间。由于第1期同学分派到教导团工作有先有后,举行毕业典礼时很多人都未能参加,所以很多人没有领到毕业证书。那时,许多同学也没有在意毕业证书的事。”
笔者还专访了时任南京黄埔同学会会长的廖运泽老人,南京同学会理事、常州政协委员蒋超雄等老人。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已难分辨出当年自己领的是哪一种毕业证书了。有的黄埔一期老人只记得是有换发证书一事,并且两种证书都领过;有的老人则十分肯定地说,在毕业时,正逢东征激战中,除发了一柄佩剑外,其他什么也没发过,“东征打仗就算毕业”;有的老人则对两种毕业证书持怀疑态度,却又说不出道理,仅说记得蒋中正校长在一次讲话中宣布,毕业证书样式已交孙中山先生审定。
由于两种证书的长宽尺寸不同,颁发时间不同,潘学吟的那种证书在设计和印刷上显得简单一些,因此,也有人推测潘的那种证书有可能是校军东征归来后补发的。在所署时间上,有意提前到军校最初宣布第1期毕业时的1924年11月30日。
近年,笔者始看到黄埔一期毕业生贾伯涛曾撰写过一篇关于毕业证书的化名文章。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75年8月4日香港《晶报》,署名“王向武”,他写道:
1974年初,我(王向武)随美洲华侨团体,回台参加庆祝(活动)并观光,曾到巍峨堂皇大厦之国父(孙中山)纪念馆参观,看到黄埔军校纪念部分内,陈列有许多照片,其中……悬有卒业证书影本一张,内文为“本校第一期学生贾伯涛按照本校规定步兵科教育修业期满考试及格特给证书”,署名为:海陆军大元帅、陆军军官学校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
1984年6月,宋希濂等黄埔校友在广州纪念会上喜相逢。
党代表廖仲恺,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一日给。在日期上盖有军校长形关防大印,该证书上方正中,印有国父照片,左右有国党旗交叉,下方无边,似已被裁掉,看去非完整之原形。当时并未究其原因,后在友人处看到,黄埔军校50周年校庆特刊内,亦刊有类同之图片。稍后两天,到国军历史资料馆参观,发现另外有一张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原件,单独陈列一玻璃橱内,甚为惊奇,细视之,与国父纪念馆内所陈列之影本完全不同,而与普通学校之文凭形式相仿,已无国父署名,仅有校长蒋中正,党代表汪精卫,内填毕业生为王锡钧。乃引起我的好奇心,欲追究其谁是真的,谁是假的,何以同为第一期毕业生证书,为什么有两种形式的文凭?遂请教该馆执事者。据答,两种都是真的,陈列在国父纪念馆之影本,系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