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动员他人。”
同样,科特指出,如同领导的词义所暗示的,领导不会带来稳定和秩序,领导带来的是运动。领导的职能是带来建设性的或适应性的变革。而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自动平衡,即通过让关键变量持续保持在容许的范围内,使系统维持下去。任何自我平衡过程的重要方面都是控制,因此控制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变革也需要管理,但是成功的变革,70%—90%靠领导力,只有10%—30%要靠管理。
柯林斯说:“领导者能够思考组织的新的应用,能够把组织引向从来没有去过的方向。领导更多是关于方向,管理更多是关于效力和实现那个方向。”马奇则用比喻来解释:领导力包括疏通管道和书写诗歌两个方面,而疏通管道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管理,书写诗歌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领导。
五、领导力的八项修炼
领导力是怎么炼成的?大师们同样形成了许多共识。我把这些共识概括为领导力的八项修炼:一,密切联系群众;二,从失败中学习;三,沉思,或者说反思;四,系统思考;五,讲述并体现故事;六,当老师;七,认识自己;八,成为自己。
修炼一:密切联系群众
本尼斯指出,领导力也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一种交易。因此,领导者不仅从追随者那里吸引注意力,也对他们付出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换一种说法:领导力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者要重视跟追随者的关系,要密切联系群众。
领导者在这种关系中培养信任。库泽斯和波斯纳说:“领导是那些渴望领导的人和那些选择追随的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我们从事伟业时,关系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充满恐惧和不信任,那么任何有持久价值的事物都不会被创造出来。如果关系中充满相互尊重和信任,再大的困难都能够被克服,并留下意义深远的遗产。”
领导者要密切关注关系的变化。在加德纳提出的成熟领导者的四点特征中,第一点就是“与群众的联系”。加德纳指出:没有追随者,也就无所谓领导者。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发展的、活跃的、动态的,双方相互影响。群众的关注和需求在发展变化,领导者也会改变故事来迎合这些变化。如果要让这种联系持久,领导者和追随者需要一起建立某种制度或者组织,来体现他们的共同价值观。
导论:在大师指引下沉思领导力(7)
领导者要创造共享愿景。失败的领导者常常试图把个人愿景强加于人。自己也当过大学校长的本尼斯指出,被迫辞职的哈佛大学前校长拉里?萨默斯的失败,就是只有自己的愿景,而没有创造出被广大的哈佛大学的教职员工共享的愿景。
圣吉指出:共享愿景不是将领导者的愿景共享。它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但又不同于个人愿景,因为在每个组织成员的心中,都要有愿景的整体图像。库泽斯和波斯纳形象地说:“领导是一场对话,而非一场独白。”领导者的愿景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要体现追随者的希望和梦想,要激发追随者的激情和能量。
领导者要对追随者授权。库泽斯和波斯纳写道:“在考察了数千最佳领导力的案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可以检验一个人是否走在成为领导者的道路上。这个测试就是使用‘我们’这个词的频率。” 领导者要让他人感觉更强大、更有力量、更投入。领导者不是把权力私藏起来,而是把权力交出去,信任他人,给予他人更多的权威和更多的信息。如果领导者让追随者感到软弱无力,无法自立,或者受到疏远,追随者不会发挥绩效,也不会长期追随。
实际上,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传统。伯恩斯在《领导力》一书的扉页上,就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自愿的需要,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修炼二:从失败中学习
领导者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哪怕是失败的经验。本尼斯和其合著者在《极客与怪杰》中写道:“他们不畏惧失败。实际上,他们重新构造失败,把它看做一种宝贵的教育形式。”“我们发现,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一个关键区别,就是他们能转化生命中甚至负面的东西来为自己服务。对于领导者来说,逆境的用处是真正甜蜜的。”
领导者不畏惧失败,敢于尝试。库泽斯和波斯纳指出:“人生是领导者的实验室,模范领导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