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部分(第1/4 页)
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各部数十年。他常年在北地、边关经营,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袁绍与之相争,鹿死谁手还不好说,我们还是不要去趟这波浑水了。”
周瑜待孙策说完,也马上站起认同道:“伯符言之有理,北地实在太远,我方士兵大都生长在大江两岸,习惯南方湿润、温暖的气候,到了北方,严寒之下一半人都会丧失战斗力,去北方不可取。”
张纮作为这里最有学问的智者,听了孙策、周瑜的评论频频点头,暗许:“这些年轻人都是非常有头脑和见地的,前途不可限量啊!”
孙策的堂兄孙贲,一听孙策、周瑜都反对投降袁绍去攻打北地的公孙瓒,他站了起来,高声道:“伯符,既然不合袁绍结盟,反正是要和袁家人作对,不如我们直接趁着袁术和曹操、袁绍打得元气大伤之际,出兵豫州,重夺大叔父(指孙坚)之领地。”
孙贲作为前任豫州傀儡刺史,是有点积与私愤才提议孙策谋夺先下的豫州。他前不久刚刚被袁术以防守豫州不利而撤了职,换了袁术的从弟袁胤为新任豫州刺史。
孙贲是孙坚大哥孙羌的儿子,孙羌与妻子接早亡,孙贲是在孙策家长大的,虽说比孙策大好几岁,脾气性格却是个典型的武将,气度也不怎么大。被袁术撤职,心下一直在暗骂:“好你个袁术,我哪点对不起你了,我做这豫州刺史时哪一点不是听你的了。你自己被曹操追着屁股后面撵回了豫州,还丢了好几座城池,就来怪我,我那有兵马来抵挡曹操数十万大军的侵袭,兵权不都被你的亲信把持着吗?”
孙贲越想越气,所以一听孙策想着往那边扩张地盘,他就夹带着私愤,要求趁乱杀回老家去,拿回属于他们孙家的领地。
孙贲一说完,张纮、周瑜均在摇头。话不太多的孙静道:“伯阳,休要胡说,袁术一度统领三州之地,虽是新败,但也不是我们几千人马能掠动其虎须的,将来兵强马壮之时或许还有可能。”
桥蕤也在此时适时进言道:“是啊,我等现在还隶属袁术,羽翼未丰之前,还不宜与他正面冲突。”
周瑜点头道:“在理,再说袁术他和曹家两兄弟及袁绍的死结是不可能解开了,他们刚刚交了一回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这时**去打袁术,不等于帮了曹家兄弟一把。坐山观虎斗,才是我们的为今之计。”
提到曹家兄弟,坐在孙策左下首的吴景颓废地哀声叹气。
吴景被周瑜等救回后,一直萎靡不振,照道理他应该这帮人里,除了孙静和桥蕤,征战沙场最久,经验最丰富的前辈。但他败得太惨,最后还要靠最不看好的晚辈周瑜救出逃命,这面子实在太过不去,所以吴景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沉默寡言,很是低调。
孙策左右两边分别坐着吴景和孙静,这也体现着他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别人可能没听见吴景的叹气声,孙策离得近,一下就听到了。
孙策抄起自己几案上的酒壶,轻移两步,来到吴景案前,轻轻叫了声“舅舅!”为吴景斟上些酒,缓缓道:“舅舅,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放在心上,总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吴景看十九岁的外甥这么懂事,不由大为宽慰,感激地抬头看了一眼站立在面前的孙策,点着头道:“舅舅没事,没事,文台有你这样的儿子,九泉下也该瞑目了!”说着吴景有些眼眶发红,抽搐着哽咽了两下。
孙策刚安抚完吴景,身后的孙贲已按耐不住众人对他提议驳斥,嚷嚷着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孙策转身,看了一眼暴躁的孙贲,再眼神平视着扫了在孙贲上首的张纮一眼,转身慢慢踱回首座后,客气地朝张纮的坐席一欠身,微笑着朗声道:“张先生,未知张先生对抉择方向一事,有何看法?”
有本事的人都这样,一般你不问,他就不说,只有等大家没辙时,他才站出来,说出他的真知灼见,这样大概显得有本事的人有真本事。
张纮年近四十上下,下巴留着三寸长的胡须,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但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想问题时,眼珠子一直转个不停,显得此种人满肚子坏水。
张纮自诩也是有本事的人,他少年时游学京都,在洛阳求学,钻研《易》、《尚书》、《韩诗》、《礼记》、《左氏春秋》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被推荐为茂才,而张纮并没有接受,学成后回到他在广陵的老家,又被推举为孝廉,但却一直拒绝做官。甚至在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其为掾,但张纮皆称疾不就。后因丧母,为了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