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页)
的口径最大的碗口铳大约有230毫米。
c、明朝中期火器发展的停滞
永乐后,中国火器发展停滞了,在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再也没有什么质的提高。直到嘉靖时,才出现了多管和多发式火铳。总而言之,火铳这种中国原创的火器,比初级火器进步了一些,但点火方式落后,射击又费时间,所以当欧洲的火器传来时,火铳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明朝后期:火绳枪炮的传入。
火绳枪炮,顾名思义就是用火绳点火发射的枪炮,以火绳枪为例,在射击前,射手先点燃火绳作火源,然后扣动扳机,龙头下转,火绳头落入药室中点着火药,将弹丸射出。
a、火绳枪
进入明朝后期,我国的火器事业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火绳枪,又称为鸟枪,源自15世纪时的欧洲,后传入日本。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军在沿海对倭寇作战时,缴获了一些火绳枪,后明朝兵仗局仿制成功,并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制造了一万支火绳枪装备明军,从此,火绳枪成为明军单兵主要的火器。
在此后几十年,明朝开始大量仿照欧洲的火器,最重要的是噜密铳的仿制和使用。赵士桢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成功仿制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噜密铳。这种火绳枪比从日本缴获的鸟枪具有两大优势:1、威力更大,2、重量更轻。因此,噜密铳很快就被明朝大量仿制并装备于军队中。
b、火绳炮
火绳炮源自15世纪的欧洲,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军在广东西草湾缴获了三艘葡萄牙战舰以及船上的舰炮,即佛郎机炮,这是欧洲的火绳炮第一次传入我国。此后,佛郎机炮不仅被广泛用于明朝对外战争上,还被明朝当局不断改善,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对这种炮有广泛的论述。
c、火绳炮的颠峰之作:红夷大炮。
公元1620年,有一艘装备红夷大炮的英国军舰在澳门搁浅,葡萄牙当局趁机将这三十门大炮据为己有。为了应对越发严峻的关外形式,明朝将这三十门红夷大炮买下,装备在山海关和宁远。公元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就是用这种大炮挫败了努尔哈赤。红夷大炮较以前的火绳炮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此炮口径三寸,炮管长一丈多,可发射三、四斤重的炮弹。尝到甜头的明朝当局在徐光启、李之藻、汤若望等中外专家的主持下,于崇祯年间开始大量仿制这种炮,并广泛用于对后金的作战中。
d、燧发枪的萌芽
燧发枪是用燧石点火发射的枪,这种枪在发火装置上安置一快燧石,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装于扳机上的龙头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将火药点燃产生气体推力,从而将弹丸射出。燧发枪相比火绳枪具有两大优点:1、不怕风雨,2、不用事先点火,大大节约了射击时间。
燧发枪于16世纪20年代创造于德意志,17世纪法国军队首先装备燧发枪,并很快传入我国。明末火器专家毕懋康在其《军器图说》(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可惜的是,我国以后对燧发枪的研究陷入了停顿,直到清朝康熙时才制造出燧发枪,不过是给康熙用来打猎的,当时称为自来火。(原因参见二、1、2)
3、清朝初期火器的发展
清朝在与明朝作战中吃尽了火器的苦头,因此,皇太极下决心发展火器,于1631年仿造了红夷大炮(清朝讳夷,改名为红衣炮),并开始大量装备军队。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朝廷制造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此炮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清朝当局又制造了威远将军炮,此炮在1696年平定葛尔丹的战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熙年间,我国出现一位天才火器研制家,他就是戴梓。戴梓由于深谙火器制造,因此特别受康熙器重。他最大的发明就是连珠火铳,按照纪昀的记载,这种火器应该是连扳连射的燧发枪,每装填一次,可连续射击28发弹丸,提高了射击速度。公平的讲,戴梓的发明是对传统燧发枪在机械上予以改进,连珠火铳并没有膛线,点火方式也没有革命性的改进,在枪械发展史上像一颗流星一样划过也是必然,网上一些文章对其的吹嘘显然过了头。当然,连珠火铳在当时的中国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没有推广使用,首先是因为朝廷不重视(参见二、1),其次,这种连珠火铳机械更加复杂,其增加了铳脊以储存弹丸,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弹夹,除非戴梓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