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匈奴国父秦始皇(刘彻:赢公,我们是亲戚。)(第2/2 页)
八世纪灭亡西周的犬戎,以及同时期横行于华北的白狄、山戎,全都不是正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而是半耕半牧的部落。
直到中原进入战国时期,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才确定形成。
无独有偶,欧亚大陆西部的早期游牧民族,例如斯基泰人、辛梅里安人、萨尔马提亚人也都形成,并且活跃于公元前八世纪到前三世纪时间段。
充分说明了欧亚大草原上技术和文化传播的一致性。
历史学家强调:游牧社会形成并不意味着人们放弃了其他的经济形态,粗放种植、林木采伐、金属冶炼等产业都是游牧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任何一个游牧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产业。
但问题在于草原上的这些副业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游牧民族必须从定居社会取得这些生存资源。
而获取的手段无非有两种:
一是贸易。
二是抢劫。
贸易是有本买卖,需要信誉和议价权背书。
抢劫表面上是无本买卖,但也离不开强大的武力支持。
信誉和武力的重要前提就是组织。
游牧社会天然具有分散自主的特征,形成帝国按理来说是一件很勉强的事情。
但是如果他们面临的定居社会过于团结,组建更强的政体对游牧民族来说也只能是必然选择。
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原。
曾经各自为战,首领不知姓甚名谁的匈奴人,也作为东亚第一个游牧帝国踏上了历史舞台。
秦始皇是中原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但真正确立并且巩固这份事业的是比他小三岁的刘邦。
刘邦和项羽的斗争不只是两位枭雄争夺霸业的私人恩怨。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其实还是两条历史路线的斗争。
最终刘邦代表的大一统王朝路线打败了项羽代表的多国体系路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事业的真正继承者。】
弹幕区:
『虚假的秦二世:胡亥。』
『真正的秦二世:刘邦。』
『秦三世:刘彻。』
『不提景帝,你把文帝放哪儿了?』
『那就秦三世:刘恒,秦四世:刘启,秦五世:刘彻。』
『挺好,九五至尊,刘彻若是在天有灵,肯定会保佑你的。』
大汉,长安。
“朕保佑你****”
刘彻余光瞥见起居郎正在奋笔疾书,忍住了继续怒骂的念头,转而露出一个笑容,看向董仲舒身后:
“赢公,这下你我成亲戚了。”
“臣不敢。”
赢公,前朝宗室,董仲舒亲传弟子,治《春秋》。
为了避嫌,一辈子没摸过刀。
为了避嫌,连入朝为官都是屡次拒绝。
未来,即便给武帝的太子当老师,也是以助教的名分。
一直到昭帝时期,才为谏大夫。
刘彻敢开玩笑,赢公却不敢接着玩笑说下去。
大秦才亡了多少年,陛下说是亲戚,你敢承认?
陛下或许不计较,其他人可就要借着这个说事。
打倒自己事小,借此事打击董仲舒,毁了儒家谋划事大。
赢公不敢接话,刘彻也不自讨没趣。
欺负老实人,没什么意思。
“罢了,朕开玩笑的,起身吧。”
大秦,始皇时期。
项羽急切的问道:“叔父,分封当真不可行?”
从小读的书、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自己:秦国是邪恶的,秦国的制度是错的。
项羽所思所想的灭秦大业,到最后也只是当一个霸主。
被后人一而再再而三打击,项羽知道郡县大一统是大势,不可逆。
但他很想听到叔父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复。
项梁沉思良久,没有选择欺骗项羽。
“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