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逶谟谌绻�颐前凑战渎扇プ觯�捅Vつ芙馔眩�蠢床换嵩偈芡纯嗟氖�俊R蚨�渎墒怯美幢;ぶ谏��弥谏�玫浇馔炎栽诘脑�颍�⒉皇且��税笞〉奶跷摹�
像戒律这种解脱自在的原则,应该是最适合想要自由的现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应该遵守人生戒律的原则,若不去遵守,最向往自由的心反而会被种?##〔�啤⑶质矗�欢ú换崦靼资裁词亲杂煽炖值谋纠醋涛丁?/p》许多对佛教存在种种迷信观念的人,往往把戒律看得很恐怖,觉得一旦持戒会受到许多的制约,万一不小心犯了戒,就会被打下十八层地狱。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是对佛教戒律最大的误解。
简单理解,戒律就是一个人的生活规范,或者是一个团体的共同守则、运作标准、规章程序。戒律相当于国家的法律,不同之处在于,持戒属于自发性的行为,法律则是强制性的行为,若不遵守戒律,应当忏悔,若不遵守法律,就会受到制裁。
戒律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消极的止恶,也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有两种,其一是社会风俗、习惯、法律所不许可的事不做;其二是有害于人的事,不论是物质、名誉,或精神的损失,纵然法律、风俗、习惯没有规定,也不应该做。第二层是积极的行善,凡是于人有益的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尽力而为,特别是在团队中合作,如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行事,可能会得到片刻的所谓“潇洒”,不过因此你也没有必要再去妒忌他人的成功与发展,毕竟机会总是青睐于时刻精心准备并且一直在努力付出的人。
持戒,就是培养正确善良的观念、行为和心态;与其相反的念头,就必须去除。“莫以恶小而为之”,诸葛亮的名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持戒,表面上看好像是处处受限,实际上却是在保护我们的法身慧命,免造更多恶业,受更多苦报。若是肆无忌惮地做想做的事,最后终需承担一切后果,因为“因果”是世出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不相信它就不存在。
二、自由心灵的“特训方案”
人毕竟要在群体中生活,一旦与群体发生互动时,相对地,就会衍生出责任和义务的关系。比如父母对子女要尽慈爱教养的责任,子女对父母要尽尊敬孝顺的义务,夫妻之间更要共同承担相濡以沫、相伴终生的责任,师生、同事都是如此。每一个人同时对许多相关联的人,都必须去尽自己的本分。有可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抑或是天性使然,我们多少都有点逃避责任的习气,久而久之就迷失了自己的本分。所以,心中若有持戒的念头在,并且将它作为人生中为人处事的规范与原则,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就不至于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掉。
认识戒律,便会发现诸佛如来的大慈大悲。透过持守佛陀的教诫,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一般人在心境转换的当下,总以为是自己在作抉择:看见温暖的颜色,情绪转向柔软;闻到怡人的香味,嘴角不经意泛起微笑。而只要发现,环境中看不见柔美的色彩,情绪便无法缓和;生活中听不到激昂的音乐,心情无法振奋;没有好听的鼓励与赞扬,人生便失去斗志──此时在赫然警觉中才发现:感官在刺激的温床中,早已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好比温水煮青蛙,水温是在逐步升高的,而你受不了沸水的煎熬时,早已丧失掉跳跃出陷阱的能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3)
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中,身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常有这样的经验:
“还是睡过头!”房里已摆了两个闹钟,上班或开会还是迟到;
“怎么又吃得太饱!”其实不怎么饿,为了两三样喜欢的菜,只得整晚撑着肚子等它消化,直到腹部的赘肉变得惨不忍睹,再开始自虐式的减肥;
“总是聊得太久!”方便的手机或网络聊天室,让人天南地北地聊着,直到离线才惊觉耽误了不少正事,到了月底看见账单更是悔不当初。
我们往往是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没做到,明白应当怎么做却不那样做,甚至始终分不清“需要”与“想要”的差别。或许多数人觉得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这层出不穷的小差池,所呈现的其实是纷扰烦躁的生活,以及不协调的身心。于是伴随着当代文明的进步与物资的丰饶,忧郁症与自杀人数比例也节节高升。
从佛法的角度来探讨身心失调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容易对外境产生反应,各种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