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4 页)
前途多艰,日子难过。
嘉靖看徐谦的脸色不太好看,又道:“你摆出一副臭脸做什么,难道朕说的没有道理?你知不知道两宫那边已经闹翻天了,太后既骂自家兄弟不争气又怪你怂恿他们,你这生意没办成,朕就算不讨账,太后那边你也过不去。可要办成了,凭你这给人灌迷汤,空手套白狼,若无朕的本金,你能成事?做人需记得感恩戴德,你以为朕不知道你唆使国舅来做买卖,自己却是一千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自然,你的事若是办成了,朕收回了自己的本金,两宫太后那边定然也会心花怒放,谁不希望自家人过得好呢,所以你现在也别惦记着自己欠了多少帐,多把心思放在你那买卖里头。”
嘉靖说起买卖竟也兴致勃勃,其实他不在乎徐谦能不能还账,在乎的是徐谦打算怎么个钱滚钱,嘉靖不是书呆子的皇帝,钱是好东西,他比谁都清楚,因此对做买卖并没有什么歧视,倒是徐谦能不能做到让他刮目相看才是重点。
徐谦哭笑不得,只得道:“是。”
坐在一旁的徐昌先是不明就里,接着大致明白了那么点意思,老脸拉下来,瞪了徐谦一眼,显然不太好看。
………………………………………………………………………………………………………………
第三章,今天这章情节不太好写,所以更得有点晚,好吧,还是继续求点月票吧!(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二百二十五章:趋利
嘉靖给徐昌父子赐坐,随即道:“朕在路政局吃了你们的茶,现在你们进了宫,也来品一品宫里的贡茶吧。”随即命人斟茶上来,心念一动,突然问:“广西民变,匪首裹挟三百无知百姓,攻占州县,这件事,你们知道吗?”
他刚刚问出口,徐谦父子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听说过。”
其实广西这件事,急报是昨日送入京师的,若说寻常百姓还没有收到风声倒也罢了,徐昌父子毕竟算是消息灵通人士,怎么会没听说?
不过徐昌这厮心里打的主意是,他虽是锦衣卫百户,但分管的却是路政局,并不负责捕风捉影、探听消息,若是说自己知道,未免显得太过‘灵通’,难免引人生疑,因此就算知道,当着嘉靖的面,也断不能傻乎乎的承认。
至于徐谦,想法和徐昌也是差不多,这父子二人,一肚子的坏水,心思都缜密得很,装糊涂的事,心里头也都有默契。
嘉靖期许的点头,随即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道:“朕已下旨进剿,朕只是想问问你们,这件事你们怎么看?”
徐昌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陛下怎么看,卑下就怎么看。”
这个回答也算聪明,徐昌虽也善言辞,可他的并不在于高谈阔论,你既然不足够聪明,就少放厥词,表现出一副老实肯干的姿态,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
嘉靖微微一笑,目光随即落向徐谦。
徐谦的特点就不同了。两世为人,眼界自然不是老爷子比拟。沉默一下,道:“这件事谈不上官逼民反。可也谈不上反民十恶不赦,其实无非就是个利罢了。”
“利从何来?”嘉靖露出一丝疑惑之色。
徐谦道:“陛下,藩国每年岁贡,争先恐后,何以治下百姓进贡,却往往一再拖延,正德年间的时候,为了保证贡品能及时送抵京师,以至各地镇守太监穷凶恶极。一再督促,却仍然有拖延懈怠者。”
嘉靖回味了一下徐谦的话,接着道:“你说为何?”
徐谦道:“无非就是藩国入贡,朝廷回之以厚重赏赐,每年所赐之物,往往多于岁贡,藩国得了利,因此更加勤奋,年年岁贡。生恐不够及时。而百姓入贡,朝廷并不给予财货补偿,这便是百姓失利,既没有好处。官府却又督促,逼得急了,百姓先是不满。而后生怨,最后若是有不法之徒鼓动。自然也就胆大包天,铤而走险了。”
“宫中用度。自然需要保障,可是百姓无偿入贡,却也不能不赏,若宫里肯拿出一笔银钱,改入贡为采买,如此,百姓们利,自然甘心情愿年年入贡,就算有乱民怂恿,也不会受他们裹挟。”
嘉靖冷冷一笑道:“亏得你还是读书人,身为读书人,满口都是个利字,这是圣人教你说的吗?”
徐谦吁了口气,道:“圣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以此推论,君子尚可爱财,小人难道难道不能趋利?那么这满朝文武官员,朝廷发放俸禄做什么,每年一车车的冰敬、碳敬,是送给谁的?皇帝不差饿兵,钱粮不足,就有兵变,无偿征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